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前言 | 第8-9页 |
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文献综述参考文献 | 第11-12页 |
1 耗散结构理论与生命现象 | 第12-13页 |
2 《伤寒论》六经体系的基本架构 | 第13-14页 |
3 《伤寒论》六经体系对于人体的认识与简单的化学耗散结构系统的比较 | 第14-15页 |
4 物质能量流"环境"与"温度"影响生命现象的例子 | 第15-16页 |
5 《伤寒论》六经体系与耗散结构理论在医学认识上的共同点 | 第16-18页 |
·与现代西医学传统观点的比较 | 第16-17页 |
·关于"治本"与"治标"的问题 | 第17-18页 |
6 《伤寒论》六经体系的物理性质 | 第18-24页 |
·由温度判断机体状态 | 第19-20页 |
·由物质能量流的情况判断机体的状态 | 第20-21页 |
·阳气与温度和物质能量流的关系:关于人体真实生存"环境"的形成 | 第21-23页 |
·基于调整温度和物质能量流的治疗原则 | 第23-24页 |
7 《伤寒论》主要内容分析 | 第24-31页 |
·阳病的含义 | 第24-27页 |
·关于太阳病 | 第24-25页 |
·关于阳明病 | 第25-26页 |
·关于少阳病 | 第26-27页 |
·阴病的含义 | 第27-31页 |
·关于太阴病 | 第28-29页 |
·关于少阴病 | 第29-30页 |
·关于厥阴病 | 第30-31页 |
结论 | 第3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4页 |
附篇:《伤寒论》部分条文的分析 | 第34-93页 |
附篇参考文献 | 第92-93页 |
附图:论文主要概念的示意图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个人简历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