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1 引言 | 第13-24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研究目的及拟解决的基本问题 | 第16页 |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16页 |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数据来源 | 第16-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研究对象与研究假设 | 第19-21页 |
·研究对象 | 第19页 |
·研究假设 | 第19-21页 |
·研究思路与整体设计 | 第21-22页 |
·研究思路 | 第21页 |
·整体设计与结构安排 | 第21-22页 |
·本文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2-24页 |
2 社会资本理论及对农村劳动力影响的相关文献综述 | 第24-44页 |
·社会资本的相关理论 | 第24-31页 |
·社会资本的理论渊源及理论发展 | 第24-25页 |
·社会资本的定义 | 第25-27页 |
·社会资本的属性 | 第27-29页 |
·社会资本的分析层次 | 第29-31页 |
·国内外关于劳动力转移的研究 | 第31-37页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31-35页 |
·国内相关研究 | 第35-36页 |
·已有研究评述 | 第36-37页 |
·社会资本作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 | 第37-44页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37-38页 |
·国内相关研究 | 第38-43页 |
·已有研究评述 | 第43-44页 |
3、贵州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考察与现状分析 | 第44-61页 |
·贵州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几个阶段 | 第44-46页 |
·贵州农村劳动力数量与结构的演变 | 第46-50页 |
·贵州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 | 第46-48页 |
·贵州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特点 | 第48-50页 |
·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影响 | 第50-54页 |
·积极影响 | 第50-53页 |
·消极影响 | 第53-54页 |
·影响贵州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的制约因素 | 第54-61页 |
·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 | 第54-56页 |
·制度性因素对贵州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 第56-58页 |
·自身禀赋对贵州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 第58-61页 |
4、本文理论基础与农村社会资本分析框架 | 第61-76页 |
·社会资本作用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61-64页 |
·信息经济学与工作搜寻理论 | 第61-62页 |
·蚁群理论 | 第62-63页 |
·社会关系网络理论 | 第63-64页 |
·社会资本的数学模型 | 第64-70页 |
·个体社会资本静态模型 | 第64-68页 |
·个体社会资本动态模型 | 第68-70页 |
·农村社会资本理论与分析框架 | 第70-76页 |
·农村社会资本的概念、特征及层次 | 第70-72页 |
·本文农村社会资本分析框架的建构 | 第72-76页 |
5、基于社会资本个体层面分析的贵州农村劳动力转移 | 第76-103页 |
·个体层面社会资本的基本分析 | 第76-80页 |
·个体社会关系及其分类 | 第76-77页 |
·由个人社会关系到社会资本的条件及过程 | 第77-79页 |
·个人社会资本的测量 | 第79-80页 |
·个人社会资本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作用机理 | 第80-85页 |
·中国的关系本位与人情社会 | 第80-82页 |
·信任与互惠 | 第82-84页 |
·自我积累与约束机制 | 第84-85页 |
·贵州农村劳动力对个人社会资本的占有和使用情况 | 第85-96页 |
·贵州农村劳动力个人社会资本的占用情况 | 第85-89页 |
·贵州农村劳动力个人社会资本的使用情况 | 第89-94页 |
·贵州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民工的非正规就业状态 | 第94-96页 |
·社会资本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作用分析 | 第96-103页 |
·积极影响 | 第97-101页 |
·消极影响 | 第101-103页 |
6、基于社会资本团体层面分析的贵州农村劳动力转移 | 第103-128页 |
·团体层面社会资本的基本分析 | 第103-108页 |
·团体层面社会资本的研究内容 | 第103-105页 |
·团体层面社会资本的测量 | 第105-108页 |
·社区社会资本对贵州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 第108-119页 |
·本文社区的基本涵义 | 第108-110页 |
·贵州团体层面基于宏观面板数据的社会资本分析 | 第110-116页 |
·贵州团体层面基于微观调研数据的社会资本分析 | 第116-119页 |
·农村就业服务机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 第119-128页 |
·蚁群理论—就业服务机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的理论基础 | 第119-125页 |
·蚁群理论的启示及对贵州就业服务机构的分析 | 第125-128页 |
7、社会资本对贵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128-148页 |
·本文对农村劳动力社会资本测度方法的选择 | 第129-133页 |
·变量聚类分析法 | 第129-132页 |
·主成分分析法 | 第132页 |
·Logistic回归 | 第132-133页 |
·劳动力转移因素的聚类分析 | 第133-139页 |
·样本人群的人口特征 | 第133-137页 |
·聚类分析 | 第137-139页 |
·个体社会资本对贵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的实证 | 第139-143页 |
·团体社会资本对贵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的实证 | 第143-148页 |
8、农村劳动力社会资本的投资及相关政策建议 | 第148-162页 |
·农村劳动力社会资本投资分析 | 第148-150页 |
·社会资本获取 | 第148-149页 |
·农民工就业的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耦合分析 | 第149-150页 |
·农村劳动力社会资本自我投资模型 | 第150-153页 |
·基于农村劳动力个体层面社会资本积累的对策建议 | 第153-156页 |
·提升农村劳动力原有社会资本积累的对策建议 | 第153-155页 |
·提升农村劳动力新建社会资本积累的对策建议 | 第155-156页 |
·基于农村劳动力团体层面社会资本积累的对策建议 | 第156-162页 |
·市民与农民工社会资本提升 | 第156-157页 |
·社区与农村劳动力社会资本提升 | 第157-158页 |
·政府与农村劳动力社会资本提升 | 第158-162页 |
9、结论与讨论 | 第162-165页 |
·结论 | 第162-163页 |
·创新点 | 第163页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63-165页 |
参考文献 | 第165-174页 |
个人简介 | 第174-175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175-176页 |
导师简介 | 第176-177页 |
致谢 | 第177-178页 |
附录1(调查问卷) | 第178-182页 |
附录2(相关的社会资本模型) | 第182-1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