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引言 | 第11-14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一、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的背景渊源及进程 | 第14-25页 |
(一)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的产生背景 | 第14-16页 |
1. 国际背景与时代特征——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 | 第14-15页 |
2. 对国内外社会发展经验教训的总结 | 第15-16页 |
(二)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的渊源 | 第16-21页 |
1.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 | 第17-18页 |
2. 列宁的社会发展理论 | 第18-20页 |
3. 毛泽东的社会发展理论 | 第20-21页 |
(三)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的形成及发展 | 第21-25页 |
1. 萌芽时期 | 第21-22页 |
2. 形成时期 | 第22-23页 |
3. 成熟时期 | 第23-25页 |
二、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的体系内容 | 第25-42页 |
(一)社会发展的目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 第25-26页 |
(二)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坚持社会初级阶段论 | 第26-28页 |
(三)社会发展的发展模式:渐进式发展模式 | 第28-31页 |
1.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 第28页 |
2. “台阶”论: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 第28-29页 |
3. “梯度”论:从“先富”到共同富裕 | 第29-31页 |
(四)社会发展的主体 | 第31-32页 |
1. 依靠主体:依靠群众 | 第31页 |
2. 领导主体:坚持党的领导 | 第31-32页 |
(五)社会发展的发展动力:实行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建设 | 第32-38页 |
1.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对外开放 | 第32-35页 |
2. 加强政治体制改革,增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 第35-37页 |
3. 重视科技教育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 第37-38页 |
(六)社会的发展理念 | 第38-42页 |
1. 抓住发展机遇 | 第38-39页 |
2. 全面、协调、稳定发展 | 第39-40页 |
3. 特别行政区的特殊社会发展政策 | 第40-42页 |
三、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的特点 | 第42-46页 |
(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 第42-43页 |
(二)开放性与自主性的统一 | 第43页 |
(三)重点性与全面协调性的统一 | 第43-44页 |
(四)阶段性与持续性的统一 | 第44-46页 |
四、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的意义与启示 | 第46-52页 |
(一)意义 | 第46-48页 |
1. 理论意义: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中的创新成果 | 第46-47页 |
2. 实践意义: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向世界展示新的发展理念 | 第47-48页 |
(二)启示 | 第48-52页 |
1.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 第48-49页 |
2.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发展社会主义 | 第49页 |
3. 社会主义发展应具有全面性、协调性 | 第49-50页 |
4. 社会主义发展是不断完善的过程,发展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