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绪论 | 第12-14页 |
(一)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有关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德法结合思想的理论渊源 | 第14-21页 |
(一)中国传统的德法结合思想 | 第14-17页 |
1. 传统“德治”与“法治”的内涵 | 第14页 |
2. 传统“德法结合”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14-16页 |
3. 传统“德法结合”思想的实质和意义分析 | 第16-17页 |
(二)马克思主义的德法结合思想 | 第17-19页 |
1. 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和法律关系的论述 | 第17-19页 |
2. 马克思主义德法结合思想的实质和意义分析 | 第19页 |
(三)本章小结 | 第19-21页 |
二、毛泽东对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的同步探索 | 第21-25页 |
(一)坚持人民民主法制思想,要求依法办事 | 第21-22页 |
(二)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颁布 | 第22页 |
(三)宽严相济的刑事法律思想及政策 | 第22-23页 |
(四)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作用 | 第23-24页 |
(五)指出了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方法和途径 | 第24-25页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德法结合思想的创新和发展 | 第25-34页 |
(一)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思想 | 第25-27页 |
1. 强调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 第25-26页 |
2. 提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十六字方针 | 第26页 |
3. 强调要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 | 第26页 |
4. 提出了社会主义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强调“两手抓” | 第26-27页 |
5. 提出了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任务 | 第27页 |
(二)江泽民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 | 第27-30页 |
1. 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第28页 |
2. 实现从“法制”到“法治”的转变 | 第28-29页 |
3.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与相结合思想的具体内容 | 第29-30页 |
(三)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社会主义荣辱观 | 第30-34页 |
1. 科学发展观本身蕴含了“德法结合”思想 | 第30-31页 |
2. 提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 第31-32页 |
3.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 第32-34页 |
四、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德法结合思想的发展的分析和思考 | 第34-44页 |
(一)要立足于基本国情,立足于更高视野上的德法结合 | 第34-37页 |
1. 与国情相结合的分析 | 第34-36页 |
2. 要立足于更高视野下的德法结合 | 第36-37页 |
(二)要牢记历史,充分认识德法结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第37-39页 |
1. 建国初期我国法制建设道路中的错误和原因分析 | 第37-38页 |
2. 牢记历史,充分认识到德法结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第38-39页 |
(三)实现德法结合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 | 第39-44页 |
1. 德法结合的实现是一项长期任务分析 | 第39-40页 |
2. 实现德法结合的现实途径和措施 | 第40-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