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伦理思想探微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7-9页 |
第一章 法家伦理思想的产生与形成 | 第9-16页 |
(一) 法家伦理思想产生与形成的社会背景 | 第9-13页 |
1、“私田”大量出现,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 第9-10页 |
2、分封制、宗法制、世卿世禄制逐渐瓦解 | 第10-11页 |
3、社会秩序和人伦关系陷入“礼崩乐坏” | 第11-13页 |
(二) 法家伦理思想产生与形成的理论资源 | 第13-16页 |
1、对早期“法”思想的批判性吸收 | 第13页 |
2、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的吸收与批判 | 第13-14页 |
3、对先秦道家伦理思想的吸收与批判 | 第14-15页 |
4、对先秦墨家伦理思想的吸收与批判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法家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16-30页 |
(一) 自然人性论 | 第16-18页 |
(二) 利在义先的义利观 | 第18-19页 |
(三) 去私行公的公私观 | 第19-24页 |
1、任力 | 第21-22页 |
2、崇功 | 第22-23页 |
3、尚用 | 第23-24页 |
(五) 重他律、轻自律的道德养成观 | 第24-26页 |
(六) 肯定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 | 第26-30页 |
1、仁、义 | 第26-27页 |
2、忠、孝 | 第27-28页 |
3、信 | 第28页 |
4、公正、清廉 | 第28-30页 |
第三章 法家伦理思想评析 | 第30-38页 |
(一) 法家伦理思想是一种独特的价值体系 | 第30-32页 |
(二) 法家伦理思想对特定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 | 第32-33页 |
(三) 法家伦理思想长期隐匿于历史舞台及其原因 | 第33-38页 |
1、社会历史原因 | 第33-34页 |
2、自身理论缺陷 | 第34-38页 |
结语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42-43页 |
后记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