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公共建筑论文--图书馆、档案馆论文

高校图书馆建筑中庭空间设计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1 绪论第9-17页
   ·课题研究背景和来源第9-10页
     ·课题背景第9-10页
     ·课题来源第10页
   ·课题研究目的与应用价值第10-11页
   ·国内外相关问题综述第11-13页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况第11-12页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不足第12-13页
   ·课题研究对象第13-15页
     ·研究范围界定第13-14页
     ·研究具体内容第14-15页
   ·课题研究方法及框架第15-17页
     ·研究方法第15-16页
     ·研究框架第16-17页
2 高校图书馆中庭空间的特性分析第17-31页
   ·高校图书馆中庭空间的基本属性第17-23页
     ·图书馆中庭空间的功能第17-19页
     ·图书馆中庭空间的类型第19-23页
   ·高校图书馆中庭空间设计影响因素第23-25页
     ·技术层面第23页
     ·心理层面第23-24页
     ·行为层面第24-25页
   ·高校图书馆中庭空间的意义与设计特征第25-30页
     ·高校图书馆中庭空间的意义第25-26页
     ·高校图书馆中庭空间设计特征第26-30页
       ·内在逻辑整体性第26-28页
       ·体验感受多样性第28-29页
       ·情态建构渗透性第29-30页
   ·本章小结第30-31页
3 图书馆中庭空间设计的整体化研究第31-57页
   ·整体化设计的特点第31-35页
     ·空间布置的高效性第31-32页
     ·使用方式的开放性第32-33页
     ·节奏把握的序列性第33-34页
     ·心灵感受的个性化第34-35页
   ·整体化形态设计第35-43页
     ·形式层面多变第35-37页
     ·交通流线组织第37-39页
     ·色彩选择搭配第39-42页
     ·界面语汇新主张第42-43页
   ·物理环境因素的影响第43-51页
     ·视听空间环境设计第44-46页
     ·嗅觉空间环境设计第46页
     ·通风与环境温湿度第46-49页
     ·光照与人工照明第49-51页
   ·陈设艺术的表达第51-56页
     ·陈设的文化内涵第51-52页
     ·陈设的表现形式第52-54页
     ·人情味的完美体现第54-55页
     ·陈设空间的新语言第55-56页
   ·本章小结第56-57页
4 图书馆中庭空间设计的人性化研究第57-79页
   ·信息媒介机构模式第57-63页
     ·媒介与空间的模糊化第57-58页
     ·视觉界面形式的虚化第58-60页
     ·多媒介信息形态共存第60-63页
   ·人性化的中庭空间样态特征第63-67页
     ·空间秩序多元化第63-65页
     ·空间划分混沌化第65-66页
     ·空间样态媒介化第66-67页
   ·人性化设计的情感体验第67-74页
     ·中庭空间的精神表达第67-69页
     ·动态化空间体验场所第69-72页
     ·相关技术的实际应用第72-74页
   ·交流场的形成与实现第74-78页
     ·交往空间与交流场的形成第74页
     ·营造宜人的专属交往空间第74-77页
     ·潜在交流场所的塑造第77-78页
   ·本章小结第78-79页
5 图书馆中庭空间设计的生态化研究第79-99页
   ·生态化理念界定第79-83页
     ·尊重自然环境第79-81页
     ·可持续性设计第81-82页
     ·注重文化并存第82-83页
   ·生态化表现形式第83-89页
     ·空间整合与立面更新第83-86页
     ·生态化材料的再应用第86-87页
     ·高技术节能建筑兴起第87-89页
   ·生态化的设计手法第89-94页
     ·内置化方式第89-90页
     ·外置化方式第90-93页
     ·立体化方式第93-94页
   ·生态趣味模式阅读第94-98页
     ·意趣化的空间营造第94-95页
     ·表皮创新技术的应用第95-96页
     ·软硬环境的有效结合第96-98页
   ·本章小结第98-99页
结语第99-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04页
图表索引第104-10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108-109页
致谢第109-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汶川地震的主余震统计特性及其对结构反应的影响
下一篇: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地段空间再生概念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