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一、行政问责制的理论概述 | 第12-18页 |
(一) 责任与行政责任的内涵分析 | 第12-14页 |
1. 责任一词的内涵 | 第12-13页 |
2. 行政责任的概念和内涵 | 第13-14页 |
(二) 行政问责制的概念和内涵分析 | 第14-18页 |
1. 行政问责制的概念 | 第14-15页 |
2. 行政问责制的内涵分析 | 第15-17页 |
3. 行政问责制的两种具体形式探讨 | 第17-18页 |
二、行政问责制在国外的发展及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一) 行政问责制在国外的发展历程 | 第18-20页 |
(二) 行政问责制的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1. 行政问责的法律基础—行政法治 | 第20页 |
2. 行政问责的思想基础—“人民主权”思想 | 第20-21页 |
3. 行政问责的政治基础—政府的责任取向 | 第21-22页 |
4. 行政问责的文化基础—合理的行政价值取向 | 第22页 |
三、西方国家行政问责制度的借鉴 | 第22-27页 |
(一) 西方国家行政问责制的特点及内容 | 第22-24页 |
1. 行政法规健全,行政行为有章可循 | 第22-23页 |
2. 监管体制完善,行政权力运行有法 | 第23页 |
3. 政府政务公开,监督机制健全 | 第23-24页 |
4. 推行高薪养廉,稳定公务员队伍 | 第24页 |
(二) 对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借鉴意义 | 第24-27页 |
1. 用法律保证公众的知情权 | 第24-25页 |
2. 用完善的国家程序保障行政问责的实施 | 第25页 |
3. 保证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畅通 | 第25-26页 |
4. 努力培养成熟的市民社会 | 第26-27页 |
四、我国行政问责制的现状分析 | 第27-36页 |
(一) 我国行政问责制度建设的实践 | 第27-28页 |
(二) 我国推行行政问责制的意义 | 第28-29页 |
1. 克服“官本位”的思想 | 第28页 |
2. 解决过去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难题 | 第28页 |
3. 行政问责制有利于强化政府官员的责任意识,建立廉洁、高效的责任政府 | 第28-29页 |
(三) 我国行政问责制度现阶段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9-36页 |
1. 权责不清,问责不明 | 第29-30页 |
3. 问责的客体不明确,问责的范围过窄 | 第30-31页 |
4. 问责程序不够规范,缺乏可操作性 | 第31页 |
5. 问责法律体系不健全,缺乏强制力做保障 | 第31-32页 |
6. 原因分析 | 第32-36页 |
五、完善我国行政问责制度的思路 | 第36-47页 |
(一) 增强问责意识,加强行政问责文化建设 | 第36-38页 |
1. 加强宣传,形成推行行政问责制的良好思想基础和社会氛围 | 第36-37页 |
2. 加强广大领导干部和政府官员的“官德”建设,增强道德自律意识 | 第37页 |
3. 政府可以通过对新进公务员进行问责教育,使公务员问责的意识得到提高 | 第37页 |
4. 培养公民的监督意识 | 第37-38页 |
(二) 完善问责的法律体系,建立问责的法律依据 | 第38页 |
(三) 健全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制度体系 | 第38-41页 |
1. 健全和强化异体问责机制 | 第38-39页 |
2. 进一步扩大问责的范围 | 第39-40页 |
3. 明确问责责任认定标准,严格行政问责程序 | 第40-41页 |
(三) 推行行政问责制度的配套制度建设 | 第41-47页 |
1. 加强信息公开,促进政务透明 | 第41页 |
2. 建立和强化行政责任分解和离任审计制度 | 第41-43页 |
3. 完善领导干部行政绩效考核机制 | 第43-44页 |
4. 健全行政问责救济制度 | 第44-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