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3页 |
ABSTRACT | 第13-1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7-26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7-18页 |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研究思路 | 第19-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基本架构 | 第22-24页 |
·创新之处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6-35页 |
·以需求一方为研究视角 | 第26-28页 |
·以供给一方为研究视角 | 第28-29页 |
·以监管方为研究视角 | 第29-31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31-33页 |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 第33-35页 |
第三章 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理论框架 | 第35-49页 |
·金融消费者的概念及范围 | 第35-37页 |
·金融消费者的基本权利 | 第37-39页 |
·金融消费中消费者所受侵害的具体案例 | 第39-43页 |
·理论框架 | 第43-47页 |
·小结 | 第47-49页 |
第四章 金融垄断与金融消费者保护 | 第49-57页 |
·金融垄断的实际状况 | 第49-55页 |
·已有研究 | 第49-50页 |
·主要方法 | 第50-52页 |
·对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金融垄断测算 | 第52-55页 |
·金融垄断对金融消费者利益的影响 | 第55-56页 |
·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信息与金融消费者保护 | 第57-68页 |
·金融消费领域的信息不对称 | 第57-60页 |
·信息不对称与金融市场 | 第57-58页 |
·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的主要成因 | 第58-59页 |
·搜寻成本与信息不对称 | 第59页 |
·信息披露与信息不对称 | 第59-60页 |
·信息披露对金融消费者的影响 | 第60-65页 |
·模型假设 | 第60-61页 |
·信息对金融消费者福利的影响 | 第61-63页 |
·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决策 | 第63-65页 |
·小结 | 第65-68页 |
第六章 掠夺性金融交易 | 第68-79页 |
·掠夺性金融交易的定义 | 第68-69页 |
·掠夺性金融产品的典型——次级贷款 | 第69-72页 |
·对掠夺性金融交易的理论分析 | 第72-79页 |
·模型假设 | 第72-73页 |
·掠夺性信贷的产生 | 第73-75页 |
·限价对掠夺性信贷的影响 | 第75-76页 |
·竞争与掠夺性信贷 | 第76-77页 |
·结论及建议 | 第77-79页 |
第七章 认知与金融消费者保护 | 第79-88页 |
·金融消费中的认知偏差 | 第79-80页 |
·认知偏差对金融消费者利益的影响 | 第80-86页 |
·模型假设 | 第80-82页 |
·金融机构的决策过程 | 第82-83页 |
·认知偏差的产生 | 第83-84页 |
·认知偏差对金融消费者的影响 | 第84-86页 |
·模型小结 | 第86页 |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86-88页 |
第八章 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构建 | 第88-105页 |
·现有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及不足 | 第88-92页 |
·有效的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框架 | 第92-100页 |
·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目标 | 第92-93页 |
·有效保护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93-95页 |
·保护体系的立法保障 | 第95-96页 |
·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设置 | 第96-98页 |
·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的具体职责 | 第98-100页 |
·构建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需要注意的问题 | 第100-105页 |
·防止过度保护 | 第100-102页 |
·如何实现倾向性 | 第102页 |
·促进健康有序竞争,防止恶性竞争 | 第102页 |
·鼓励有益的金融创新 | 第102-103页 |
·协调与审慎性监管的关系 | 第103-104页 |
·加强国际合作,防止跨国监管套利 | 第104-105页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5-109页 |
·主要结论 | 第105-107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7页 |
致谢 | 第117-119页 |
附录1:世界主要经济组织相关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律法规 | 第119-122页 |
附录2 2006—2010年县域贷款指标CR5值 | 第122-125页 |
附录3 各县域面板数据回归结果及H值 | 第125-12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28-129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