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一、恐怖犯罪概述 | 第11-27页 |
(一) 恐怖犯罪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 第11-17页 |
1. 恐怖犯罪的历史考察 | 第11-14页 |
2. 恐怖犯罪的现状 | 第14-16页 |
3. 恐怖犯罪的发展趋势 | 第16-17页 |
(二) 当代恐怖犯罪产生的根源 | 第17-20页 |
1. 民族矛盾的激化和种族冲突的升级 | 第18页 |
2. 极端势力的泛滥滋长 | 第18页 |
3. 不同国家间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 | 第18页 |
4. 邪教的滋生、蔓延 | 第18-19页 |
5. 世界经济的发展失衡 | 第19页 |
6. 强权政治的存在和新干涉主义的推行 | 第19页 |
7. 高科技传播带来的负面效应 | 第19页 |
8. 人自身发展中的矛盾 | 第19-20页 |
(三) 恐怖犯罪的概念 | 第20-25页 |
1. 恐怖犯罪与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0-21页 |
2. 国内外学者对恐怖犯罪概念的不同观点 | 第21-25页 |
(四) 对恐怖犯罪问题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第25-27页 |
二、恐怖犯罪的犯罪构成 | 第27-41页 |
(一) 恐怖犯罪类罪的犯罪构成 | 第27-37页 |
1. 恐怖犯罪的犯罪客体 | 第27-29页 |
2. 恐怖犯罪的客观方面 | 第29-31页 |
3. 恐怖犯罪的犯罪主体 | 第31-33页 |
4. 恐怖犯罪的主观方面 | 第33-37页 |
(二) 纯正性具体恐怖犯罪的犯罪构成 | 第37-41页 |
1. 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的犯罪构成 | 第38-39页 |
2. 资助恐怖活动罪的犯罪构成 | 第39页 |
3. 劫持航空器罪的犯罪构成 | 第39-40页 |
4. 暴力危及飞行安全罪的犯罪构成 | 第40页 |
5. 投放危险物质罪的犯罪构成 | 第40-41页 |
6.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的犯罪构成 | 第41页 |
三、恐怖犯罪的认定 | 第41-52页 |
(一) 恐怖犯罪与其它暴力性普通刑事犯罪的区分 | 第42-43页 |
(二) 恐怖犯罪与黑社会性犯罪的区分 | 第43-45页 |
(三) 恐怖犯罪活动中罪与非罪的区分 | 第45-46页 |
(四) 恐怖犯罪中存在的此罪与彼罪的区分 | 第46-48页 |
1. 劫持航空器罪与暴力危及飞行安全罪的界限 | 第46-47页 |
2. 编造、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与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的界限 | 第47页 |
3. 资助恐怖组织活动罪与恐怖活动犯罪的共犯的区分 | 第47-48页 |
(五) 恐怖犯罪中的犯罪停止形态 | 第48-50页 |
(六) 恐怖犯罪中的罪数形态 | 第50-52页 |
四、恐怖犯罪的刑事责任 | 第52-53页 |
(一) 整体上体现了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 第52-53页 |
(二) 具体上体现了可操性 | 第53页 |
五、国外恐怖犯罪刑事立法之介评 | 第53-61页 |
(一) 国外恐怖犯罪刑事立法的模式 | 第54-58页 |
1. 立法例模式 | 第54-57页 |
2. 内容模式 | 第57-58页 |
(二) 国外恐怖犯罪刑事立法的内容 | 第58-61页 |
1. 恐怖犯罪的定义 | 第58-59页 |
2. 恐怖犯罪的罪名类型 | 第59-61页 |
六、我国恐怖犯罪刑事立法的现状及其完善 | 第61-66页 |
(一) 我国恐怖犯罪刑事立法的现状 | 第61-63页 |
1. 增设新的罪名 | 第61-62页 |
2. 修订原有罪名及其罪状 | 第62页 |
3. 修改原有条款的罪刑单位 | 第62-63页 |
(二) 我国恐怖犯罪刑事立法的完善 | 第63-66页 |
1. 恐怖犯罪类型的立法完善 | 第63-65页 |
2. 坦白制度方面的立法完善 | 第65页 |
3. 刑事程序方面的立法完善 | 第65-66页 |
结语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后记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