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少年犯罪及保护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6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8-9页 |
二、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9-12页 |
三、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一) 资料来源 | 第12-13页 |
1、史籍 | 第12页 |
2、法律文献 | 第12页 |
3、文集和笔记小说 | 第12-13页 |
4、医书 | 第13页 |
5、前人的研究成果 | 第13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历史比较法 | 第13页 |
2、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 第13页 |
四、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外 | 第13-16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二) 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第一章 少年概说 | 第16-36页 |
一、少年的概念 | 第16-23页 |
(一) 少年概念的源流 | 第16-18页 |
(二) 宋代少年概念的界定 | 第18-23页 |
二、宋代少年年龄界定 | 第23-25页 |
三、宋代少年的分类和特征 | 第25-36页 |
(一) 少年的分类 | 第25-29页 |
1、仕宦富室子弟 | 第25-28页 |
2、平民寒士子弟 | 第28-29页 |
(二) 少年的特征 | 第29-36页 |
1、锐气十足,缺乏稳重 | 第29-31页 |
2、任侠好斗,嗜酒赌博 | 第31-33页 |
3、喜欢玩乐,追逐异性 | 第33-35页 |
4、成群结伙,充当爪牙 | 第35-36页 |
第二章 宋代少年犯罪实证分析 | 第36-54页 |
一、“十恶”大罪分析 | 第36-39页 |
二、私通、奸淫罪分析 | 第39-43页 |
三、杀人罪分析 | 第43-47页 |
四、假冒、诈骗罪分析 | 第47-49页 |
五、抢劫、盗窃罪分析 | 第49-51页 |
六、其他犯罪分析 | 第51-54页 |
(一) 辱骂他人 | 第51-52页 |
(二) 侵占财产 | 第52-53页 |
(三) 非法聚集 | 第53-54页 |
第三章 宋代少年犯罪的成因 | 第54-58页 |
一、少年不良嗜好的影响 | 第54-55页 |
二、少年好奇心理和聚群心理的不良发展 | 第55-56页 |
三、家庭环境的影响 | 第56-58页 |
第四章 宋政府对犯罪少年的刑罚 | 第58-64页 |
一、死刑处罚 | 第58-59页 |
二、流刑处罚 | 第59-60页 |
三、杖刑处罚 | 第60-61页 |
四、编管处罚 | 第61-62页 |
五、其他刑罚 | 第62-64页 |
第五章 宋代少年的保护 | 第64-80页 |
一、法制政策保护 | 第64-70页 |
(一) 教育政策 | 第64-65页 |
(二) 日常规定 | 第65-67页 |
(三) 入伍管束 | 第67-68页 |
(四) 减免刑罚 | 第68-70页 |
二、社会保护 | 第70-72页 |
(一) 社会教育 | 第70-71页 |
(二) 社会关爱 | 第71-72页 |
(三) 社会救助 | 第72页 |
三、家庭保护 | 第72-76页 |
(一) 家庭教育与引导 | 第73-74页 |
(二) 家庭变故时注重少年保护 | 第74-75页 |
(三) 防止少年意外伤害 | 第75-76页 |
四、少年自我保护 | 第76-80页 |
结语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6页 |
一、古籍文献 | 第81-84页 |
二、今人论著 | 第84-86页 |
(一) 著作 | 第84-85页 |
(二) 论文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