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目录 | 第10-14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4-28页 |
| ·酸性土壤中磷、铝状况和存在形态 | 第14-17页 |
| ·酸性土壤中铝毒现状及存在形式 | 第14-15页 |
| ·酸性土壤中磷的现状及存在形式 | 第15-17页 |
| ·酸性土壤中磷的现状 | 第15-16页 |
| ·磷的存在形式 | 第16-17页 |
| ·铝对植物生长发育和生理代谢的影响 | 第17-18页 |
| ·植物磷的生理功能 | 第18-19页 |
| ·植物体内磷、铝的交互作用 | 第19-21页 |
| ·磷缓解植物铝毒的机理研究 | 第21-25页 |
| ·根际环境的改变 | 第21-22页 |
| ·植物体内磷与铝的络合 | 第22-23页 |
| ·根系有机酸分泌对铝毒的影响 | 第23-24页 |
| ·植物元素吸收、分布的变化 | 第24-25页 |
| ·问题的提出及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5-28页 |
| 2 磷、铝交替作用下荞麦的叶绿素荧光特性变化 | 第28-3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8-30页 |
| ·实验材料 | 第29页 |
| ·实验设计 | 第29页 |
| ·实验方法 | 第29-30页 |
| ·数据分析 | 第30页 |
| ·结果分析 | 第30-33页 |
| ·磷、铝交替作用下荞麦叶面积的变化 | 第30-31页 |
| ·磷、铝交替作用下荞麦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变化 | 第31-32页 |
| ·磷、铝交替作用下荞麦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变化 | 第32-33页 |
| ·初始荧光与最大光化学效率 | 第32页 |
| ·最大荧光产量与电子传递速率 | 第32-33页 |
| ·讨论 | 第33-34页 |
| ·小结 | 第34-35页 |
| 3 磷对铝胁迫下荞麦元素吸收与运输的影响 | 第35-4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 ·实验材料 | 第35-36页 |
| ·实验设计 | 第36页 |
| ·实验方法 | 第36页 |
| ·数据分析 | 第36页 |
| ·结果分析 | 第36-42页 |
| ·磷对铝胁迫下荞麦相对根长的变化 | 第36-37页 |
| ·荞麦根系和地上部铝含量的变化 | 第37-38页 |
| ·荞麦体内磷含量的变化 | 第38-39页 |
| ·荞麦体内Ca、Mg、Mn、Zn含量的变化 | 第39-42页 |
| ·Ca、Mg吸收的变化 | 第39-40页 |
| ·Mn、Zn吸收的变化 | 第40-42页 |
| ·讨论 | 第42-43页 |
| ·小结 | 第43-44页 |
| 4 磷铝互作对荞麦根际土壤铝形态和酶活性的影响 | 第44-5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4-46页 |
| ·实验材料 | 第45页 |
| ·实验设计 | 第45页 |
| ·测定方法 | 第45-46页 |
| ·植株生长 | 第45页 |
| ·土壤各指标的测定 | 第45-46页 |
| ·数据分析 | 第46页 |
| ·结果分析 | 第46-50页 |
| ·磷铝互作对荞麦生物量和根冠比的影响 | 第46-47页 |
| ·磷铝互作对荞麦根际土壤铝形态的影响 | 第47-49页 |
| ·磷铝互作下荞麦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 第49-50页 |
| ·讨论 | 第50-51页 |
| ·小结 | 第51-52页 |
| 5 磷提高荞麦耐铝性的细胞学机理 | 第52-6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3-56页 |
| ·实验材料 | 第53页 |
| ·实验设计 | 第53页 |
| ·测定方法 | 第53-56页 |
| ·荞麦相对根长的计算 | 第53-54页 |
| ·根尖铝含量的测定 | 第54页 |
| ·根系细胞液单核铝的测定 | 第54页 |
| ·桑色素染色观察铝在根尖的分布 | 第54页 |
| ·根尖细胞壁多糖组分含量的测定 | 第54-55页 |
| ·根系酸性磷酸酶(APA)活性的测定 | 第55-56页 |
| ·根尖果胶甲酯酶(PME)活性的测定 | 第56页 |
| ·数据分析 | 第5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6-65页 |
| ·磷、铝交替作用对荞麦相对根长的影响 | 第56-57页 |
| ·磷、铝交替作用对荞麦根尖铝含量的影响 | 第57-58页 |
| ·荞麦根尖、细胞壁铝积累的荧光检测结果 | 第58-60页 |
| ·磷、铝交替作用对荞麦根系细胞液单核铝的影响 | 第60-61页 |
| ·磷、铝交替作用对荞麦根系细胞壁多糖的影响 | 第61-63页 |
| ·果胶含量的变化 | 第61页 |
| ·半纤维素1含量的变化 | 第61-62页 |
| ·半纤维素2含量的变化 | 第62-63页 |
| ·磷、铝交替作用对荞麦根系酸性磷酸酶(APA)活性的影响 | 第63-64页 |
| ·磷、铝交替作用对荞麦根尖果胶甲酯酶(PME)活性的影响 | 第64-65页 |
| ·讨论 | 第65-68页 |
| ·小结 | 第68-69页 |
| 6 研究总结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8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5-86页 |
| 致谢 | 第86-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