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资本市场有效性的理论背景 | 第9-18页 |
第一节 有效市场假说的产生与发展 | 第9-11页 |
一、投机市场定价的早期研究 | 第9页 |
二、随机游走模型 | 第9-10页 |
三、有效市场假说的建立 | 第10-11页 |
第二节 70 年代以后 EMH 的理论现状 | 第11-12页 |
第三节 有效市场的基本理论观点 | 第12-15页 |
一、定价效率的含义 | 第12-13页 |
二、Roberts 的有效市场层次划分 | 第13-14页 |
三、有效市场假说的三种有效类型的兼容性 | 第14-15页 |
第四节 有效市场的前提条件 | 第15-18页 |
一、强有效市场 | 第16页 |
二、半强有效市场 | 第16页 |
三、弱有效市场 | 第16-18页 |
第二章 资本市场有效性思想的逻辑思辨 | 第18-32页 |
第一节 论各层次有效市场的不兼容性 | 第18-21页 |
一、本节的基本假设 | 第18-19页 |
二、强有效市场是否半强有效 | 第19页 |
三、进一步的解释:强有效假说忽略掉的细节 | 第19-21页 |
四、推理和结论 | 第21页 |
第二节 强有效市场思想的讨论 | 第21-25页 |
一、强有效市场的定义 | 第21-22页 |
二、某些学者对强有效市场的质疑 | 第22页 |
三、对强有效市场的逻辑分析——如果内幕人士不能参加交易 | 第22-25页 |
第三节 弱有效市场的思想讨论 | 第25-32页 |
一、弱有效市场假说及其对投资者的前提假设 | 第26-27页 |
二、历史信息与公开信息的概念思辨 | 第27页 |
三、弱有效市场两种前提假设的合理性判断 | 第27-32页 |
第三章 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论技术分析和有效市场 | 第32-43页 |
第一节 对技术分析的现有认识 | 第32-33页 |
第二节 技术分析的三大假设新论及其对弱有效市场逻辑的影响 | 第33-36页 |
一、强假设下的弱有效市场上的技术分析 | 第33-34页 |
二、技术分析的本质、作用和新三大假设:一论技术分析 | 第34-36页 |
第三节 技术信息集的特殊性及其对弱有效市场定价的影响 | 第36-38页 |
一、弱假定下的弱有效市场分析 | 第36-37页 |
二、技术信息集的特殊性:二论技术分析 | 第37-38页 |
三、传统理论中的弱有效市场的定价就应该是半强有效市场的定价 | 第38页 |
第四节 技术分析的特性——三论技术分析 | 第38-40页 |
一、跟风操作性 | 第38-39页 |
二、非定价性(追随者特性) | 第39页 |
三、滞后性和盲目性 | 第39页 |
四、利少损大、少赚多赔性 | 第39-40页 |
第五节 技术分析永远存在的有效市场 | 第40-43页 |
一、技术分析者会永远存在——四论技术分析 | 第40-41页 |
二、技术分析存在的有效市场假说 | 第41-42页 |
三、技术分析存在的有效市场假说的意义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基于有效市场观点的股指期货定价研究 | 第43-51页 |
第一节 股指期货定价问题的提出 | 第43-44页 |
一、股指期货的定价 | 第43页 |
二、股指期货的定价公式的限制条件和问题的提出 | 第43-44页 |
第二节 以有效市场理论为基础对上述问题的解释 | 第44-49页 |
一、从有效市场角度出发的解释 | 第44-45页 |
二、借款利率和股票年盈利率变化的双重影响 | 第45页 |
三、借款利率和股票年盈利率变化的数学分析 | 第45-49页 |
第三节 从有效市场角度理解股指期货定价的政策含义 | 第49-51页 |
一、推出股指期货的前提是半强有效市场 | 第49页 |
二、政策效果观察的指标采用现货指数更好 | 第49-50页 |
三、无效市场条件下股指期货市场的最坏结果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