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10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对航行环境安全评价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国外对航行环境安全评价的研究 | 第11-12页 |
·国内对航行环境安全评价的研究 | 第12页 |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2-14页 |
第2章 交通安全评价方法 | 第14-22页 |
·安全指数法 | 第14-16页 |
·灰色关联度评价方法 | 第16-19页 |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第19-21页 |
·选择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意义 | 第21-22页 |
第3章 马六甲海峡的航行环境状况 | 第22-43页 |
·马六甲海峡概况 | 第22-24页 |
·历史概况 | 第22页 |
·经济地位 | 第22-23页 |
·航运地位 | 第23-24页 |
·马六甲海峡的地理位置 | 第24-25页 |
·马六甲海峡的气象水文条件 | 第25-28页 |
·马六甲海峡的气象条件 | 第25-27页 |
·马六甲海峡的水文条件 | 第27-28页 |
·马六甲海峡通航分道的地形状况 | 第28-32页 |
·马六甲海峡定线制的介绍 | 第28-31页 |
·分道水深 | 第31页 |
·分道宽度 | 第31-32页 |
·马六甲海峡通航分道的航法 | 第32-36页 |
·马六甲海峡的船舶交通状况 | 第36-40页 |
·近年来通航船舶总量的变化 | 第37-40页 |
·船舶交通流量的按月分布 | 第40页 |
·海峡内船舶事故的分析 | 第40-43页 |
第4章 航行环境安全性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43-65页 |
·综合评价指标及评价等级的确定 | 第43-45页 |
·综合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确定原则 | 第43页 |
·航行环境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43-45页 |
·航行环境危险度评价等级的划分 | 第45页 |
·评价指标的分析和评价指标值的确定 | 第45-52页 |
·能见度 | 第45-47页 |
·风 | 第47-48页 |
·流 | 第48-49页 |
·分道宽度 | 第49页 |
·分道深度 | 第49-50页 |
·底质 | 第50页 |
·碍航物 | 第50-51页 |
·助航标志 | 第51页 |
·交通流量 | 第51-52页 |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确定 | 第52-65页 |
·综合评价模型体系的建立 | 第52-53页 |
·评价因素集的确定 | 第53页 |
·综合评价模型评价集的确定 | 第53页 |
·分道航行环境安全性综合评价指标隶属度的确定 | 第53-58页 |
·通航分道航行环境评价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8-63页 |
·分道航行环境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63-65页 |
第5章 马六甲海峡通航分道航行环境安全性的评价及改善航行安全状况的建议 | 第65-72页 |
·马六甲海峡通航分道航行环境安全性的评价 | 第65-68页 |
·海峡通航分道航行环境评价指标值的确定 | 第65-67页 |
·海峡通航分道航行环境安全性的评价 | 第67-68页 |
·提高航行环境安全性的措施 | 第68-72页 |
·针对水文气象因素 | 第69页 |
·针对分道地形状况 | 第69-71页 |
·针对助航标志 | 第71页 |
·针对交通流量 | 第71-72页 |
结论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附录1 马六甲海峡航行环境安全评价专家调查表(1) | 第77-80页 |
附录2 马六甲海峡航行环境安全评价专家调查表(2) | 第80-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
研究生履历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