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26页 |
·多金属氧酸盐的发展简史 | 第10-12页 |
·多金属氧酸盐概述 | 第10页 |
·多金属氧酸盐的基本结构 | 第10-12页 |
·单/双缺位Keggin 取代型多酸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12-19页 |
·单缺位Keggin 取代型多酸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双缺位Keggin 取代型杂多钨酸盐的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杂多蓝研究概述 | 第19-23页 |
·杂多蓝的合成方法 | 第20-21页 |
·杂多蓝化合物的合成进展 | 第21-23页 |
·杂多蓝的性质研究 | 第23-24页 |
·杂多蓝的磁性研究 | 第23-24页 |
·杂多蓝的药物化学研究 | 第24页 |
·本文的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24-25页 |
·试剂及分析仪器 | 第25-26页 |
·试剂 | 第25页 |
·分析仪器 | 第25-26页 |
第二章 [MO_2~VO_4]~(2+)取代型杂多钨酸盐的靶向合成、结构与性质研究 | 第26-49页 |
·引言 | 第26页 |
·两电子还原系列化合物[(CH_3)_4N]n[α–XMo_2W_(10)O_(40)]·4H_2O (X=P, Si, Ge, n=5, 6,6)的合成与性质 | 第26-41页 |
·化合物1-3 的合成与晶体结构 | 第26-30页 |
·化合物1-3 的表征 | 第30-33页 |
·化合物1-3 的溶液稳定性研究 | 第33页 |
·化合物1-3 的电化学与电催化性质 | 第33-39页 |
·化合物1-3 的磁性研究 | 第39-41页 |
·化合物1-3 的合成讨论 | 第41页 |
·化合物4 的合成与性质研究 | 第41-47页 |
·化合物4 的合成与晶体结构 | 第41-44页 |
·化合物4 的表征 | 第44-46页 |
·化合物4 的电化学与电催化性质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三章 过渡金属取代型单\双缺位多酸化合物的合成与性质研究 | 第49-65页 |
·引言 | 第49页 |
·基于双缺位[γ–PW_(10)O_(36)]~(7-)的铜配合物的合成与性质 | 第49-54页 |
·化合物5 的合成与晶体结构 | 第49-52页 |
·化合物5 的表征 | 第52-53页 |
·化合物5 的磁性 | 第53-54页 |
·一维链状[PMo_(11)MO_(39)]_n~(5n-~ (M=Mn~(2+), Co~(2+))的合成与性质 | 第54-63页 |
·化合物6 与7 的合成与晶体结构 | 第54-58页 |
·化合物6 与7 的表征 | 第58-59页 |
·化合物6 与7 的电化学与电催化性质 | 第59-63页 |
·化合物6 与7 的磁性研究 | 第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四章 具有类单分子磁体性质的硼钨酸盐铒夹心型化合物的合成与性质研究 | 第65-73页 |
·引言 | 第65-66页 |
·化合物8 的合成 | 第66页 |
·化合物8 的晶体结构与表征 | 第66-70页 |
·化合物8 的晶体结构 | 第66-69页 |
·化合物8 的热重分析 | 第69-70页 |
·化合物8 的磁性研究 | 第70-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五章 基于还原态磷钼酸盐的咪唑铜配合物的水热合成与性质研究 | 第73-91页 |
·引言 | 第73页 |
·基于双铜帽[P_2Mo_(18) Cu_2~II(OH)_6O_(62)]~(8-) 的咪唑铜配合物的合成与性质研究 | 第73-81页 |
·化合物9 的合成与晶体结构 | 第73-80页 |
·化合物9 的表征 | 第80-81页 |
·化合物9 的磁性研究 | 第81页 |
·基于两电子还原[β-PMo_(12)0_(40)]~(5-)的咪唑铜配合物的合成与性质研究 | 第81-89页 |
·化合物10 与11 的合成与晶体结构 | 第81-87页 |
·化合物10 与11 的表征 | 第87-88页 |
·化合物10 与11 的电化学与电催化性质 | 第88-89页 |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结论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06页 |
致谢 | 第106-107页 |
硕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