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1.绪论 | 第11-21页 |
·选题依据 | 第11-13页 |
·振兴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需要 | 第11页 |
·中华武术自身发展的需要 | 第11-13页 |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本课题的理论意义 | 第13页 |
·本课题的实际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21页 |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 | 第14-15页 |
·关于中国传统武术的研究 | 第15-19页 |
·个人见解 | 第19-21页 |
2.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第21-24页 |
·研究对象 | 第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4页 |
·文献资料法 | 第21页 |
·访谈法 | 第21-22页 |
·实地考察法 | 第22页 |
·逻辑推理法 | 第22-23页 |
·比较方法 | 第23-24页 |
3.非物质文化相关政策及保护原则与方法 | 第24-38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政策 | 第24-27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 | 第24-25页 |
·有关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政策 | 第25-27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 | 第27-30页 |
·人本性原则 | 第28页 |
·原真性原则 | 第28-29页 |
·整体性原则 | 第29页 |
·创新性原则 | 第29-30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显性保护 | 第30-34页 |
·生存环境的整体保护 | 第30-31页 |
·博物馆式的保护 | 第31-32页 |
·空间载体的保护与营造 | 第32-34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隐性保护 | 第34-35页 |
·改善生存状态 | 第34-35页 |
·构筑生活体系 | 第35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式保护 | 第35-38页 |
·文化的传承与利用 | 第35-36页 |
·旅游业的潜在价值 | 第36-38页 |
4.岩鹰拳的历史沿革 | 第38-48页 |
·岩鹰拳所在区域及其地理、文化背景解读 | 第38-42页 |
·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 | 第38-40页 |
·资源状况以及社会经济 | 第40页 |
·历史沿革以及风土人情 | 第40-42页 |
·岩鹰拳的概述以及历史演变过程 | 第42-48页 |
·岩鹰拳的基本内容概述 | 第42-43页 |
·岩鹰拳的技术体系 | 第43-45页 |
·岩鹰拳的理论结构体系 | 第45-48页 |
5.岩鹰拳的内在价值、传承方式及其传承特点 | 第48-58页 |
·岩鹰拳的内在价值剖析 | 第48-52页 |
·岩鹰拳的健身价值 | 第48-49页 |
·岩鹰拳具有较高的民俗文化价值 | 第49-51页 |
·岩鹰拳的人文精神价值 | 第51-52页 |
·岩鹰拳方式及其传承特点 | 第52-58页 |
·岩鹰拳的传承谱系概述 | 第52-54页 |
·岩鹰拳的传承方式剖析 | 第54-56页 |
·传承方式对岩鹰拳发展的影响 | 第56-58页 |
6.岩鹰拳继承保护中的困境分析 | 第58-62页 |
·练法陈旧 | 第58页 |
·岩鹰拳发展过程中的文化迷惘 | 第58-59页 |
·竞技武术的强烈冲击 | 第59-60页 |
·评判体系的导向 | 第60-62页 |
7.岩鹰拳保护思路的设计 | 第62-65页 |
·岩鹰拳的保护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 第62页 |
·职能部门加强管理重新组建权威性的岩鹰拳研究、推广和学术机构 | 第62-63页 |
·引入学校教育 | 第63页 |
·以民间活动的方式来发展岩鹰拳 | 第63-64页 |
·以人文旅游的方式开发岩鹰拳 | 第64-65页 |
8.结论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附录 | 第69-76页 |
附件一 | 第69-71页 |
附件二 | 第71-72页 |
附件三 | 第72-73页 |
附件四 | 第73-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