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缩略语表 | 第12-13页 |
1 前言 | 第13-33页 |
·稻米品质研究概况 | 第13-21页 |
·评价稻米品质的指标 | 第13-15页 |
·碾磨品质 | 第13页 |
·外观品质 | 第13-14页 |
·粒型 | 第13-14页 |
·垩白 | 第14页 |
·透明度 | 第14页 |
·米白度 | 第14页 |
·营养品质 | 第14页 |
·蒸煮食味品质 | 第14-15页 |
·直链淀粉含量 | 第14-15页 |
·胶稠度 | 第15页 |
·糊化温度 | 第15页 |
·淀粉粘滞性 | 第15页 |
·稻米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概况 | 第15-20页 |
·稻米碾磨品质的遗传研究 | 第15-16页 |
·稻米外观品质的遗传研究 | 第16-17页 |
·稻米营养品质的遗传研究 | 第17-18页 |
·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遗传研究 | 第18-20页 |
·稻米品质形成的非遗传因素 | 第20-21页 |
·外界气候条件 | 第20页 |
·土壤水分 | 第20-21页 |
·施肥以及其它农艺措施 | 第21页 |
·水稻淀粉的合成概况 | 第21-25页 |
·淀粉的结构 | 第21-22页 |
·直链淀粉的结构 | 第21页 |
·支链淀粉的结构 | 第21-22页 |
·淀粉的生物合成 | 第22-25页 |
·直链淀粉的合成 | 第23-24页 |
·支链淀粉的合成 | 第24-25页 |
·水稻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的研究概况 | 第25-28页 |
·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基因 | 第25-26页 |
·淀粉合(成)酶基因家族 | 第26-27页 |
·淀粉分支酶基因家族 | 第27-28页 |
·淀粉脱支酶基因家族 | 第28页 |
·淀粉歧化酶和淀粉磷酸化酶基因 | 第28页 |
·ECOTILLING技术 | 第28-29页 |
·关联分析研究进展 | 第29-32页 |
·关联分析研究概况 | 第29-30页 |
·关联分析的应用 | 第30-32页 |
·关联分析与功能基因的验证 | 第30-31页 |
·关联分析与功能性标记的开发 | 第31-32页 |
·关联分析与数量性状的研究 | 第32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32-3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3-40页 |
·实验材料 | 第33页 |
·实验方法 | 第33-40页 |
·田间实验 | 第33页 |
·程氏六性状调查 | 第33页 |
·稻米品质测定方法 | 第33页 |
·DNA抽提 | 第33-34页 |
·分子标记的设计与检测 | 第34-35页 |
·籼粳分化检测的 SSR标记 | 第34页 |
·籼粳分化检测的 InDel标记 | 第34页 |
·Wx籼粳分化的CAPS标记 | 第34-35页 |
·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的全序列下载和引物设计 | 第35页 |
·籼粳分化检测的 SSR、InDel和 CAPS标记的检测 | 第35页 |
·ECOTILLING技术的PCR反应体系及后期处理 | 第35-36页 |
·CEL Ⅰ酶的粗提 | 第36页 |
·灌浆期在胚乳表达的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的荧光定量 PCR分析 | 第36-37页 |
·样品的准备 | 第36页 |
·RNA的提取 | 第36页 |
·第一链cDNA的合成 | 第36页 |
·荧光定量 PCR | 第36-37页 |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36-37页 |
·荧光定量 PCR | 第37页 |
·数据分析 | 第37-4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0-78页 |
·稻米品质分析 | 第40-60页 |
·各品质性状的特点 | 第40-46页 |
·碾磨品质的特点 | 第40-41页 |
·外观品质的特点 | 第41-42页 |
·营养品质的特点 | 第42-43页 |
·蒸煮食味品质的特点 | 第43-46页 |
·各品质性状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46-54页 |
·各品质性状的稳定性分析 | 第54-56页 |
·评价优质稻的各品质性状达标率分析 | 第56-57页 |
·优质稻的鉴定分析 | 第57-59页 |
·优质籼稻和非优质籼稻的PC和 RVA的比较分析 | 第59-60页 |
·水稻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的 SNP多态性分析 | 第60-64页 |
·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的 SNP多态性和稻米品质的关系分析 | 第64-67页 |
·8个淀粉合成相关基因在籽粒灌浆过程的表达及其与品质关系的分析 | 第67-78页 |
·两种分类方式的8个淀粉合成相关基因在籽粒灌浆过程的表达分析 | 第67-72页 |
·两种分类的不同AC的水稻的不同灌浆期的8个基因表达情况 | 第72-75页 |
·蒸煮食味品质与基因表达的关系分析 | 第75-78页 |
4 讨论 | 第78-82页 |
·本文研究的籼粳分类为何以日本晴和9311为参考依据 | 第78页 |
·关于优质稻的评定标准 | 第78页 |
·稻米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的多态性及其与稻米品质的关系 | 第78-80页 |
·关联定位分析的探讨 | 第80-81页 |
·稻米淀粉合成相关基因在籽粒灌浆期的的表达情与蒸煮食味品质的关系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附录 | 第92-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