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涉外法律制度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绪言 | 第10-15页 |
| (一)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 (二) 研究动态 | 第11-13页 |
| (三) 研究思路和框架设计 | 第13-14页 |
| (四) 概念界定及其它 | 第14-15页 |
| 一、唐朝涉外法律制度的形成 | 第15-25页 |
| (一) 开放的对外观念与政策 | 第15-18页 |
| (二) 对外交往的繁盛格局 | 第18-21页 |
| (三) 完善的法律体系 | 第21-25页 |
| 1. 唐朝的法律体系 | 第21-22页 |
| 2. 唐朝涉外法律条文的分布 | 第22-25页 |
| 二、唐朝涉外法律制度的构筑 | 第25-43页 |
| (一) 涉外民事法律规定 | 第25-35页 |
| 1. 人身居住方面 | 第25-27页 |
| 2. 涉外婚姻方面 | 第27-29页 |
| 3. 仕官求学方面 | 第29-31页 |
| 4. 财物保护方面 | 第31-34页 |
| 5. 边疆安全方面 | 第34-35页 |
| (二) 涉外经济法律规定 | 第35-43页 |
| 1. 朝贡贸易 | 第35-38页 |
| 2. 边境互市 | 第38-39页 |
| 3. 市舶贸易 | 第39-40页 |
| 4. 都市贸易 | 第40-43页 |
| 三、唐朝涉外法律制度实施的原则 | 第43-51页 |
| (一) 属人法兼属地法主义相结合的法律适用原则 | 第43-45页 |
| (二) 以德、礼为主的教化原则 | 第45-47页 |
| (三) 尊重他国风俗习惯的宽容原则 | 第47-48页 |
| (四) 皇帝亲自参与,适时灵活的诉讼处理原则 | 第48-51页 |
| 四、唐朝涉外法律制度的维系 | 第51-67页 |
| (一) 中央涉外管理机构及其职责 | 第51-57页 |
| 1. 尚书省下设的涉外机构 | 第51-53页 |
| 2. 中书省担负的涉外事务 | 第53-54页 |
| 3. 门下省担负的涉外事务 | 第54-55页 |
| 4. 鸿胪寺的涉外职责 | 第55-57页 |
| (二) 地方涉外管理机构及其职责 | 第57-67页 |
| 1. 缘边地方州县的涉外职责 | 第58-62页 |
| 2. 市舶使负责的涉外事务 | 第62-67页 |
| 结语:唐朝涉外法律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 第67-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
|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