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 Abstract | 第11-14页 |
| 1 引言 | 第14-26页 |
| ·姜油及其理化性质 | 第14-16页 |
| ·姜油的分类及定义 | 第14-15页 |
| ·姜油的理化性质 | 第15-16页 |
| ·姜油的组织化学定位 | 第16-17页 |
| ·影响姜油化学成分的因素 | 第17-20页 |
| ·品种与产地环境 | 第17页 |
| ·干燥方法 | 第17-18页 |
| ·提取方法和溶剂 | 第18-19页 |
| ·γ-射线辐射 | 第19页 |
| ·生育期 | 第19-20页 |
| ·姜油成分分析 | 第20-22页 |
| ·紫外光光谱分析 | 第20页 |
| ·薄层层析分析 | 第20-21页 |
|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第21页 |
| ·气相色谱分析 | 第21-22页 |
| ·姜辣素标样的分离纯化 | 第22-23页 |
| ·姜油的生物活性 | 第23-24页 |
| ·抗氧化活性 | 第23页 |
| ·镇吐作用 | 第23页 |
| ·抗炎作用 | 第23-24页 |
| ·抗菌作用 | 第24页 |
|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 第24页 |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4-26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6-31页 |
| ·试验材料及处理 | 第26-27页 |
| ·生姜根茎姜精油和姜辣素的组织化学定位 | 第26页 |
| ·姜油的不同提取方法与成分分析 | 第26页 |
| ·老姜与鲜姜超临界CO_2 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分析 | 第26页 |
| ·生姜植株不同器官超临界CO_2 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分析 | 第26页 |
| ·不同品种生姜姜油含量及成分分析 | 第26页 |
| ·生姜生长过程中姜油的动态变化 | 第26页 |
| ·苗期不同有色膜遮光对生姜姜油含量和成分的影响 | 第26-27页 |
| ·姜辣素标准样品的分离纯化 | 第27页 |
| ·试验仪器与试剂 | 第27页 |
| ·研究方法 | 第27-31页 |
| ·生姜根茎的组织化学染色 | 第27-28页 |
| ·透射电镜制片 | 第28页 |
| ·生姜姜油的提取 | 第28-29页 |
| ·姜油得率的计算 | 第29页 |
| ·姜油化学成分测定 | 第29页 |
| ·姜辣素标准样品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 | 第29-31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1-67页 |
| ·生姜根茎姜精油和姜辣素的组织化学定位 | 第31页 |
| ·姜油树脂中的挥发性及非挥发性成分分析 | 第31-37页 |
| ·姜油树脂的化学成分 | 第31-35页 |
| ·姜油树脂中3 种新发现化合物的质谱分析 | 第35-37页 |
| ·不同提取方法对姜油成分的影响 | 第37-41页 |
| ·不同提取方法姜油得率 | 第37页 |
| ·姜油的化学成分 | 第37-41页 |
| ·老姜与鲜姜超临界CO_2 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分析 | 第41-45页 |
| ·姜油提取率 | 第41-42页 |
| ·姜油的化学成分 | 第42-45页 |
| ·生姜植株不同器官超临界CO_2 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分析 | 第45-49页 |
| ·提取率 | 第45页 |
| ·提取物的化学成分 | 第45-49页 |
| ·不同品种生姜姜油含量及成分分析 | 第49-56页 |
| ·姜油提取率 | 第49-50页 |
| ·姜油的化学成分 | 第50-56页 |
| ·生姜生长过程中姜油的动态变化 | 第56-59页 |
| ·不同生长期姜油的含量 | 第56页 |
| ·不同生长期姜油的化学成分 | 第56-59页 |
| ·苗期不同有色膜遮光对生姜姜油含量和成分的影响 | 第59-62页 |
| ·不同色膜遮光对姜油含量的影响 | 第59页 |
| ·不同色膜遮光对姜油成分的影响 | 第59-62页 |
| ·姜辣素标准样品的分离纯化 | 第62-67页 |
| ·逆流色谱分离条件的优化 | 第62-65页 |
| ·组分鉴定 | 第65-67页 |
| 4 讨论 | 第67-72页 |
| ·生姜根茎姜精油和姜辣素的组织化学定位 | 第67页 |
| ·姜油树脂中的挥发性及非挥发性成分分析 | 第67-68页 |
| ·不同提取方法对姜油成分的影响 | 第68-69页 |
| ·内外因素对姜油成分的影响 | 第69-70页 |
| ·姜辣素标准样品的分离纯化 | 第70-72页 |
| 5 结论 | 第72-74页 |
| 论文创新点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85页 |
| 附录 | 第85-90页 |
| 致谢 | 第90-9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