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地貌区及不同尺度的耕地质量评价与衔接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 英文摘要 | 第10-12页 |
| 1 绪论 | 第12-26页 |
| ·前言 | 第12-13页 |
| ·耕地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 ·国外耕地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 ·国内耕地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 ·耕地质量空间变异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 ·我国耕地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 | 第19页 |
| ·研究的背景、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6页 |
| ·研究的背景 | 第19-22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22-23页 |
| ·研究的内容 | 第23-24页 |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 2 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的理论分析 | 第26-41页 |
| ·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的研究方法 | 第26-36页 |
| ·传统统计分析法 | 第26页 |
| ·地统计学方法 | 第26-35页 |
| ·GIS与地统计学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 第35-36页 |
| ·土壤养分取样方法研究 | 第36-39页 |
| ·取样布点的原则 | 第36-37页 |
| ·取样布点的方法 | 第37-39页 |
| ·合理取样数量研究 | 第39-41页 |
| 3 平原与丘陵区耕地质量评价 | 第41-59页 |
| ·评价原则及依据 | 第41-42页 |
| ·评价的原则 | 第41-42页 |
| ·评价的依据 | 第42页 |
| ·评价程序 | 第42-43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43-44页 |
| ·资料的收集处理及数据库建立 | 第44-45页 |
| ·资料的收集 | 第44页 |
| ·资料的处理 | 第44-45页 |
| ·基础专题图图形库的建立 | 第45页 |
| ·评价单元的确定 | 第45-46页 |
| ·评价单元划分的原则 | 第45-46页 |
| ·评价单元划分方法 | 第46页 |
| ·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46-53页 |
|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46-47页 |
| ·评价指标选取的方法 | 第47-49页 |
| ·权重的确定 | 第49-52页 |
| ·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52-53页 |
| ·耕地质量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53-59页 |
| ·单因子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53-57页 |
| ·耕地质量等级的确定 | 第57-59页 |
| 4 平原和丘陵区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衔接研究 | 第59-66页 |
| ·采用平原和丘陵区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59-60页 |
| ·平原区和丘陵区统一评价指标体系筛选 | 第60-62页 |
| ·评价因素的选取 | 第60-61页 |
| ·评价因素权重的确定 | 第61-62页 |
|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62页 |
| ·统一指标体系评价结果的比较分析 | 第62-64页 |
| ·统一评价指标体系确立 | 第64页 |
| ·统一评价指标体系验证 | 第64-65页 |
| ·讨论及结论 | 第65-66页 |
| 5 不同尺度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研究 | 第66-79页 |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66页 |
| ·布点取样 | 第66-68页 |
| ·研究区采样数量分析 | 第68-69页 |
| ·不同尺度下土壤养分指标正态分布性检验 | 第69-74页 |
| ·不同尺度下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分析 | 第74-78页 |
| ·不同比例尺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的统计特征 | 第74页 |
| ·不同尺度下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结构分布 | 第74-76页 |
| ·不同尺度下土壤养分空间插值误差估计与交互校验 | 第76-78页 |
| ·结论 | 第78-79页 |
| 6 不同尺度耕地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 第79-86页 |
| ·不同尺度有机质插值对耕地质量评价影响分析 | 第79-80页 |
| ·不同尺度有效磷插值对耕地质量评价的影响 | 第80-81页 |
| ·不同尺度速效钾插值对耕地质量评价的影响 | 第81-82页 |
| ·不同尺度有效锌插值对耕地质量评价的影响 | 第82-83页 |
| ·不同尺度有效硼插值对耕地质量评价的影响 | 第83-84页 |
| ·不同尺度耕地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 第84页 |
| ·结论 | 第84-86页 |
| 7 不同尺度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衔接研究 | 第86-93页 |
| ·地市级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86-88页 |
| ·评价因素的选取 | 第86-87页 |
| ·评价因素权重的确定 | 第87-88页 |
| ·省级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88-89页 |
| ·评价因素的选取 | 第88页 |
| ·耕作区的划分 | 第88-89页 |
| ·评价因素权重的确定 | 第89页 |
| ·不同尺度评价结果的分析 | 第89-91页 |
| ·采用地市、县两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比较分析 | 第89-90页 |
| ·采用省、市二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比较分析 | 第90-91页 |
| ·结论 | 第91-93页 |
| 8 结论与创新点 | 第93-94页 |
| 参考文献 | 第94-101页 |
| 致谢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