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导言 | 第9-17页 |
一、问题由来 | 第9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9页 |
三、案例说明 | 第9-10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0页 |
五、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六、论文的创新点和难点 | 第14-15页 |
七、文章结构 | 第15-17页 |
第一章 文化外交的理论与实践 | 第17-31页 |
第一节 文化外交的相关理论 | 第17-24页 |
一、文化外交的概念界定以及具体形式 | 第17-20页 |
二、文化外交的特点、性质及其涉及的对象 | 第20-21页 |
三、文化外交的领导与运作机制建设 | 第21-22页 |
四、文化外交体制:机构设置与管理模式 | 第22-24页 |
第二节 语言文化推广机构——文化外交的实践之一 | 第24-28页 |
一、语言文化推广的国际形势 | 第24-25页 |
二、世界主要跨国语言文化推广机构简介 | 第25-27页 |
三、跨国语言文化推广机构的异同比较 | 第27-28页 |
第三节 新世纪的中国文化外交 | 第28-31页 |
一、中国文化外交的资源开发 | 第28-29页 |
二、新世纪以来中国实施文化外交的实践 | 第29-31页 |
第二章 孔子学院与中国文化外交 | 第31-39页 |
第一节 关于孔子学院 | 第31-35页 |
一、孔子学院的诞生背景及其名称的含义 | 第31-32页 |
二、孔子学院的活动宗旨 | 第32页 |
三、孔子学院的职能部门以及管理模式 | 第32-35页 |
第二节 孔子学院对中国文化外交的意义 | 第35-39页 |
一、中国"走出去":经济到语言文化 | 第36-37页 |
二、从"汉语热"到"孔子学院热" | 第37-39页 |
第三章 中国文化与孔子学院在东南亚 | 第39-56页 |
第一节 中国与东南亚的文化交流概况 | 第39-43页 |
一、传统中国文化在东南亚的历史渊源 | 第39-40页 |
二、冷战时期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的状况 | 第40-41页 |
三、全球时代背景下新型文化沟通的必要性 | 第41-43页 |
第二节 孔子学院在东南亚与世界其他地区现状比较 | 第43-56页 |
一、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孔子学院运作概况 | 第43-46页 |
二、孔子学院在东南亚的运作概况 | 第46-55页 |
案例之一 泰国 | 第48-51页 |
案例之二 新加坡 | 第51-53页 |
案例之三 越南 | 第53-55页 |
三、东南亚孔子学院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现状比较 | 第55-56页 |
第四章 对孔子学院的初步思考 | 第56-64页 |
第一节 对孔子学院的定位和功能反思 | 第56-58页 |
一、孔子学院的定位 | 第56页 |
二、孔子学院的功能 | 第56-58页 |
第二节 东南亚孔子学院的现存问题 | 第58-62页 |
一、东南亚各国对其的反应 | 第58-59页 |
二、中国国内因素的制约 | 第59-62页 |
第三节 孔子学院的前景展望 | 第62-64页 |
一、从东南亚的角度 | 第62页 |
二、从中国的角度 | 第62-63页 |
三、从世界的角度 | 第63-64页 |
结语 | 第64-65页 |
注释 | 第65-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附录 | 第72-88页 |
附录1 孔子学院在东南亚各国的问卷调查 | 第72-75页 |
附录2 孔子学院章程 | 第75-79页 |
附录3 孔子学院院长指南 | 第79-80页 |
附录4 孔子学院教师任职条件 | 第80-81页 |
附录5 孔子学院总部资金管理办法 | 第81-83页 |
附录6 关于合作建设海外孔子学院的模拟协议 | 第83-86页 |
附录7 公派教师东南亚接受院校(机构)与中国派出院校(机构)名录 | 第86-87页 |
附录8 东南亚地区汉语考点名单 | 第87-88页 |
后记 | 第88-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