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9页 |
| ·卵菌的危害 | 第10-11页 |
| ·植物病原卵菌与植物互作的研究 | 第10-11页 |
| ·大豆疫霉菌的研究现状 | 第11页 |
| ·病菌效应蛋白毒性靶标的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 ·基因对基因假说 | 第11-12页 |
| ·卵菌RXLR 效应蛋白研究概况 | 第12页 |
| ·无毒基因Avr1b | 第12-13页 |
| ·效应蛋白毒性靶标 | 第13页 |
| ·模式植物拟南芥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 ·酵母双杂交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 ·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原理 | 第14-15页 |
| ·酵母双杂交系统的优点及其局限性 | 第15-17页 |
| ·酵母双杂交系统的用途及意义 | 第17页 |
|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诱饵载体PGBKT7-Avr1b 的构建及鉴定 | 第19-24页 |
| ·材料 | 第19页 |
| ·菌株及载体 | 第19页 |
| ·寄生疫霉菌休止孢萌发阶段以及侵染拟南芥阶段的病组织cDNA 文库 | 第19页 |
|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19页 |
| ·方法 | 第19-23页 |
| ·实验所用引物 | 第19-20页 |
| ·PCR 扩增目的片段mAvr1b | 第20-21页 |
| ·目的片段胶回收 | 第21页 |
| ·目的片段及诱饵载体pGBKT7 酶切 | 第21-22页 |
| ·转化大肠杆菌及酶切检测 | 第22页 |
| ·重组质粒测序鉴定 | 第22-2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3页 |
| ·诱饵载体构建结果 | 第23页 |
| ·诱饵载体测序结果 | 第23页 |
| ·讨论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效应蛋白Avr1b 的植物靶标的初步筛选 | 第24-37页 |
| ·材料 | 第24页 |
| ·方法 | 第24-29页 |
| ·酵母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4-25页 |
| ·诱饵蛋白的自激活检测 | 第25-26页 |
| ·诱饵蛋白的毒性检测 | 第26页 |
| ·cDNA 文库的筛选 | 第26-27页 |
| ·酵母质粒提取 | 第27页 |
| ·共转化验证 | 第27-28页 |
| ·RT-PCR 扩增靶标基因 | 第28-29页 |
| ·靶标载体的构建 | 第29页 |
| ·共转化验证蛋白间相互作用 | 第2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9-34页 |
| ·诱饵质粒自激活检测 | 第29-30页 |
| ·诱饵蛋白毒性检测结果 | 第30-31页 |
| ·Mating 方法筛选cDNA 文库结果 | 第31页 |
| ·共转化方法回转验证 | 第31-32页 |
| ·反复验证得到阳性候选靶标的序列分析结果 | 第32-33页 |
| ·PCR 扩增靶标基因的结果 | 第33页 |
| ·靶标载体的构建 | 第33页 |
| ·诱饵蛋白与拟南芥植物靶标互作的共转化结果与分析 | 第33-34页 |
| ·讨论 | 第34-37页 |
| 第四章 结论与创新点 | 第37-38页 |
| ·结论 | 第37页 |
| ·创新点 | 第37-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3页 |
| 附录 | 第43-49页 |
| 一、培养基配方 | 第43-46页 |
| 二、载体图谱 | 第46-49页 |
| 致谢 | 第49-50页 |
| 作者简介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