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导论 | 第9-21页 |
一、唐宋到五四——中国小说语言样态的历时发展 | 第9-11页 |
二、语言变革与文体变革——清末民初新小说研究的学理机制 | 第11-16页 |
三、西方语言学视域下的语言与文学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四、本文研究思路、内容、方法及创新 | 第18-21页 |
第一章 清末民初新小说的语言准备——“言文合一”观中的晚清白话文运动 | 第21-33页 |
第一节 “开通民智”——晚清白话文运动的政治变革立场 | 第21-23页 |
第二节 “欧化词汇”——近代新名词的输入及思想史意义 | 第23-25页 |
第三节 “自报章兴,吾国之文体,为之一变”——清末民初报章体语言变革 | 第25-30页 |
第四节 晚清白话文运动对文学发展的推波助澜 | 第30-31页 |
第五节 未能完成的现代转变——“语言工具运动”的晚清白话文变革 | 第31-33页 |
第二章 清末民初新小说创作的理论倡导 | 第33-43页 |
第一节 “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清末民初小说的“升位”运动 | 第33-37页 |
第二节 “文白之争”——清末民初小说理论家的语言追求 | 第37-43页 |
第三章 清末民初新小说语体变革与文体变革 | 第43-125页 |
第一节 “文字中心”语体的传统文言小说和“声音中心”语体的传统白话小说 | 第44-47页 |
一、“文字中心”语体的传统文言小说 | 第44-45页 |
二、“声音中心”语体的传统白话小说 | 第45-47页 |
第二节 偏离“声音中心”和“说——听”模式——清末民初章回体白话小说的语体变革与文体变革 | 第47-86页 |
一、清末民初章回体白话小说语体模式概述 | 第48-51页 |
二、清末民初章回体白话小说语体与文体的变革 | 第51-86页 |
(一) 白话叙述语体变革与小说文体的“情节中心”突破 | 第52-65页 |
(二) 趋于个性化的白话描写语体与小说文体表现空间的拓展 | 第65-86页 |
第三节 主观诗化的文言语体变革和文言小说文体的“内面”书写倾向 | 第86-96页 |
一、第一人称叙述语体的深层介入与小说的自叙传倾向 | 第87-91页 |
二、诗化叙述语体与小说文体的散文化 | 第91-93页 |
三、松动的骈文与小说的极端文体实验 | 第93-96页 |
第四节 现代语体试验与短篇小说文体的现代品格 | 第96-104页 |
一、直接引语新模式的输入和对话语体的现代新质 | 第98-102页 |
二、对话与独白叙事语体中的短篇小说“横断面”结构初建 | 第102-104页 |
第五节 汉语欧化与“别具一种姿态”的译本小说 | 第104-125页 |
一、“欧化文言”与古文译本小说 | 第107-116页 |
(一) 林纾的“松动文言”译本小说 | 第107-112页 |
(二) 《域外小说集》——周氏兄弟的“直译”主张 | 第112-116页 |
二、“欧化白话”与白话译本小说 | 第116-125页 |
(一) “欧化白话”的技术洗礼 | 第116-120页 |
(二) “新体白话”译本小说 | 第120-125页 |
结语 | 第125-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9页 |
后记 | 第139-140页 |
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