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3页 |
·植物航天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植物航天育种的概念及特点 | 第12页 |
·航天诱变的生物学效应 | 第12-15页 |
·航天诱变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 第15-17页 |
·植物的性别类型及性别分化的遗传基础 | 第17-18页 |
·植物的性别类型 | 第17-18页 |
·植物性别分化的遗传基础 | 第18页 |
·甜瓜花器性别的遗传规律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甜瓜中的应用 | 第19-27页 |
·几种常见的分子标记技术比较 | 第19-20页 |
·RAPD 标记技术 | 第20页 |
·SSR 标记技术 | 第20-21页 |
·分子标记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 第21-23页 |
·分子标记在西甜瓜上的应用 | 第23-25页 |
·基因标记的策略 | 第25-27页 |
·乙烯合成酶研究进展 | 第27-30页 |
·乙烯的生物合成 | 第27页 |
·ACC 合成酶基因克隆研究现状 | 第27-29页 |
·ACC 合成酶与植物性别 | 第29页 |
·乙烯的信号传导与植物性别分化 | 第29-30页 |
·瓜类乙烯合成酶研究进展 | 第30页 |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30-31页 |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1-33页 |
第二章 太空诱变哈密瓜两性花株突变体的选育及其花器官形态细胞学观察 | 第33-39页 |
·引言 | 第3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实验材料 | 第33页 |
·试验方法 | 第33页 |
·花器官形态观察 | 第33-34页 |
·诱变新种质选育程序 | 第34页 |
·扫描电镜观察方法 | 第3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4-37页 |
·哈密瓜两性花株突变体的选育 | 第34-36页 |
·哈密瓜两性花株突变体花器官形态及细胞学观察 | 第36-37页 |
·讨论 | 第37-39页 |
第三章 与太空诱变哈密瓜两性花性状连锁RAPD、SSR 标记 | 第39-52页 |
·引言 | 第39-4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0-43页 |
·材料 | 第40页 |
·实验方法 | 第40-4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3-49页 |
·材料的创建 | 第43页 |
·遗传分析 | 第43-44页 |
·RAPD 分子标记的确定 | 第44-45页 |
·SSR 分子标记的确定 | 第45-49页 |
·PCR 产物克隆及测序分析 | 第49页 |
·讨论 | 第49-52页 |
·SSR 反应体系的优化 | 第49-51页 |
·关于所选RAPD、SSR 分子标记 | 第51-52页 |
第四章 哈密瓜ACC 合成酶基因CDNA 的克隆及其序列分析 | 第52-69页 |
·引言 | 第5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2-58页 |
·试材与试剂 | 第52页 |
·实验方法 | 第52-5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8-67页 |
·哈密瓜总RNA 的提取 | 第58-59页 |
·Cm-AC53 基因cDNA 全长的克隆及其同源性比较 | 第59-62页 |
·Cm-AC53 二级结构预测 | 第62-63页 |
·Cm-AC53 三级结构预测 | 第63-64页 |
·Cm-AC53 的性质与功能预测 | 第64-66页 |
·哈密瓜与其他作物ACS 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比较分析 | 第66页 |
·基因进化树构建 | 第66-67页 |
·讨论 | 第67-69页 |
第五章 乙烯合成酶基因在哈密瓜及其航天诱变突变体中的比较分析 | 第69-83页 |
·引言 | 第69-7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0-71页 |
·材料 | 第70页 |
·实验方法 | 第70-7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1-81页 |
·哈密瓜不同品种Cm-AC53 基因的扩增及序列分析 | 第71-75页 |
·哈密瓜不同品种Cm-AC57 基因的扩增及序列分析 | 第75-81页 |
·讨论 | 第81-83页 |
·ACC 合成酶的克隆研究 | 第81-82页 |
·内含子和3’UTR 区在哈密瓜AC53 基因中的作用 | 第82页 |
·AC57 基因在哈密瓜花性型中的研究 | 第82-83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83-84页 |
·主要结论 | 第83页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7页 |
附录 | 第97-98页 |
缩略词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作者简介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