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霜联合内服中药治疗血虚风盛型白癜风临床观察及机理初探
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临床研究 | 第9-19页 |
一、一般资料 | 第9-11页 |
(一) 三组患者在性别方面的比较 | 第9页 |
(二) 三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方面的比较 | 第9-10页 |
(三) 三组患者在临床分型方面的比较 | 第10页 |
(四) 三组患者在临床分期方面的比较 | 第10-11页 |
(五) 其他情况 | 第11页 |
二、诊断分型 | 第11-12页 |
(一)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1页 |
(二) 临床分型 | 第11-12页 |
(三) 临床分期 | 第12页 |
(四) 血虚风盛证诊断标准 | 第12页 |
三、纳入标准 | 第12页 |
四、排除标准 | 第12页 |
五、剔除标准 | 第12-13页 |
六、治疗方法 | 第13-14页 |
(一) 用药方法 | 第13页 |
(二) 观察方法及疗程 | 第13-14页 |
七、观察指标 | 第14-15页 |
(一) 皮损面积 | 第14页 |
(二) 白斑 | 第14页 |
(三) 皮肤不良反应计分 | 第14-15页 |
(四) 其他情况 | 第15页 |
八、疗效判定 | 第15-16页 |
九、统计方法 | 第16页 |
十、临床观察结果 | 第16-19页 |
(一) 三组临床痊愈率比较 | 第16页 |
(二) 三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 第16-17页 |
(三) 不同临床分期的痊愈率比较 | 第17页 |
(四) 不同临床分期的总有效率比较 | 第17页 |
(五) 皮肤不良反应积分比较 | 第17-18页 |
(六) 药物安全性检测 | 第18-19页 |
实验研究 | 第19-22页 |
一、实验材料 | 第19页 |
(一) 动物 | 第19页 |
(二) 药物、试剂 | 第19页 |
(三) 实验仪器 | 第19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19-20页 |
(一) 模型的建立 | 第19页 |
(二) 分组及用药 | 第19页 |
(三) 观察指标 | 第19-20页 |
三、实验结果 | 第20-22页 |
(一) 肉眼及病理学观察 | 第20页 |
(二) 皮肤积分比较 | 第20-21页 |
(三) 含黑素毛囊数及含黑素颗粒细胞数比较 | 第21-22页 |
讨论 | 第22-34页 |
一、祖国医学对白癜风的认识 | 第22-23页 |
(一) 病名和症候 | 第22页 |
(二) 病因病机 | 第22-23页 |
二、现代医学对白癜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23-25页 |
(一) 自身免疫学说 | 第23-24页 |
(二) 遗传学说 | 第24页 |
(三) 精神神经化学学说 | 第24页 |
(四) 黑素细胞自身破坏学说 | 第24-25页 |
(五) 微量元素及自由基学说 | 第25页 |
三、立法依据 | 第25页 |
四、方药分析 | 第25-30页 |
(一) 组方特点 | 第25-28页 |
(二) 单味药药理学研究 | 第28-30页 |
五、研究结果分析及机理探讨 | 第30-34页 |
(一) 病因分析 | 第30页 |
(二) 临床疗效分析及机理探讨 | 第30-32页 |
(三) 实验结果分析及机理探讨 | 第32-33页 |
(四) 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 第33-34页 |
结语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9页 |
综述 | 第39-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附录 | 第46-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详细摘要 | 第52-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