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痛调经方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的临床研究
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8页 |
临床研究 | 第8-15页 |
一、临床资料 | 第8-11页 |
(一) 病例来源 | 第8页 |
(二) 诊断标准 | 第8页 |
(三) 病例选择 | 第8-9页 |
(四) 评分标准 | 第9-10页 |
(五) 一般资料 | 第10-11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一) 治疗方法 | 第11-12页 |
(二) 观察指标及方法 | 第12页 |
(三) 疗效判定标准 | 第12-13页 |
(四) 统计学处理 | 第13页 |
三、结果 | 第13-15页 |
(一)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第13页 |
(二) 疼痛疗效比较 | 第13页 |
(三) 盆腔血流RI、PI比较 | 第13-14页 |
(四) 血清雌(E_2)、孕(P)激素水平 | 第14-15页 |
讨论 | 第15-22页 |
一、中医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5-16页 |
二、西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 第16-17页 |
(一) 子宫收缩异常 | 第16页 |
(二) 内分泌因素 | 第16-17页 |
(三) 其他因素 | 第17页 |
三、止痛调经方的组成及方药分析 | 第17-20页 |
(一) 止痛调经方药物组成 | 第17页 |
(二) 方药分析 | 第17-20页 |
四、止痛调经方作用机理探讨 | 第20-22页 |
结语 | 第22-2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25页 |
综述 | 第25-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5页 |
致谢 | 第35-36页 |
详细摘要 | 第36-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