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改进设计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 ·表面粗糙度测量的发展概况 | 第10-12页 |
| ·表面粗糙度的概念 | 第10页 |
| ·表面粗糙度测量技术的发展 | 第10-12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 第12-14页 |
| ·课题的来源 | 第12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系统硬件设计 | 第14-23页 |
| ·总体设计 | 第14-15页 |
| ·电感传感器 | 第15-17页 |
| ·智能化粗糙度仪电路系统组成 | 第17-22页 |
| ·信号的调制和解调 | 第17-19页 |
| ·AD698 的工作原理 | 第19-20页 |
| ·滤波电路 | 第20-22页 |
| ·数据采集电路 | 第22页 |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系统软件设计 | 第23-59页 |
| ·软件结构框图及各模块功能 | 第23-24页 |
| ·粗糙度参数评定 | 第24-28页 |
| ·幅度参数(峰值和谷值) | 第25-26页 |
| ·幅值参数(纵坐标平均值) | 第26页 |
| ·间距参数 | 第26-27页 |
| ·混合参数 | 第27页 |
| ·曲线和相关参数 | 第27-28页 |
| ·表面评定基准线 | 第28-41页 |
| ·2RC 滤波中线 | 第29-31页 |
| ·零相位滤波中线 | 第31-32页 |
| ·最小二乘中线 | 第32-33页 |
| ·三角滤波中线 | 第33-34页 |
| ·高斯滤波中线 | 第34-40页 |
| ·结论分析 | 第40-41页 |
| ·基于小波理论的表面粗糙度评定基准线 | 第41-51页 |
| ·快速傅立叶变换及加窗傅立叶变换 | 第41-42页 |
| ·小波函数与小波变换 | 第42-43页 |
| ·信号变换的时频分析 | 第43-44页 |
| ·小波的Mallat 快速算法 | 第44-46页 |
| ·小波基准线 | 第46-48页 |
| ·小波滤波器的选择 | 第48-51页 |
| ·表面粗糙度的评定 | 第51-52页 |
| ·切削加工表面粗糙度的评定 | 第51-52页 |
| ·抛光表面粗糙度的评定 | 第52页 |
| ·软件基本功能 | 第52-54页 |
| ·测量与计算 | 第52-54页 |
| ·传感器调零 | 第54页 |
| ·参数计算中的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 第54-59页 |
| 第四章 误差分析与系统校准 | 第59-66页 |
| ·误差分析 | 第59-61页 |
| ·传感器误差的影响 | 第59-60页 |
| ·载波信号发生与相敏检波的影响 | 第60页 |
| ·模数转换误差的影响 | 第60-61页 |
| ·系统校准 | 第61-63页 |
| ·残余轮廓 | 第61页 |
| ·示值误差 | 第61-62页 |
| ·示值重复性 | 第62页 |
| ·示值稳定性 | 第62-63页 |
| ·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分析 | 第63-65页 |
| ·标准不确定度分量的评定 | 第63-64页 |
|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评定 | 第64-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结论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