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4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11页 |
三、研究假设 | 第11页 |
四、操作性定义 | 第11-14页 |
(一) 生活技能 | 第11-12页 |
(二) 生活技能培训 | 第12页 |
(三) 艾滋病知识 | 第12页 |
(四) 艾滋病态度 | 第12页 |
(五) 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 | 第12页 |
(六) 流动女性 | 第12-14页 |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理论框架 | 第14-32页 |
一、文献回顾 | 第14-30页 |
(一) 艾滋病的流行趋势及其危害 | 第14-15页 |
(二) 流动人口与艾滋病 | 第15-17页 |
(三) 女性与艾滋病 | 第17-18页 |
(四) 流动女性与艾滋病 | 第18-24页 |
(五) 艾滋病预防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 第24-27页 |
(六) 评价指标和测量工具 | 第27-30页 |
二、概念框架 | 第30-32页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第32-39页 |
一、研究类型 | 第32页 |
二、研究对象 | 第32-33页 |
(一) 总体 | 第32页 |
(二) 研究样本 | 第32页 |
(三) 样本的纳入标准 | 第32页 |
(四) 排除标准 | 第32页 |
(五) 样本量计算 | 第32页 |
(六) 抽样 | 第32-33页 |
三、测量指标和工具 | 第33-34页 |
(一)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 第33页 |
(二) 艾滋病知识 | 第33页 |
(三) 艾滋病态度 | 第33页 |
(四) 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 | 第33-34页 |
(五) 干预过程评价 | 第34页 |
四、干预实施 | 第34-36页 |
(一) 艾滋病生活技能培训的内容 | 第34页 |
(二) 艾滋病生活技能培训的具体实施 | 第34-36页 |
五、收集资料的步骤 | 第36-37页 |
六、质量控制 | 第37页 |
七、伦理原则 | 第37页 |
八、分析资料的方法与步骤 | 第37-39页 |
第四章 结果 | 第39-48页 |
一、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第39-40页 |
(一)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 | 第39-40页 |
(二) 研究对象的知识来源 | 第40页 |
二、生活技能培训的效果 | 第40-47页 |
(一) 生活技能培训对流动女性艾滋病知识的影响 | 第40-42页 |
(二) 生活技能培训对流动女性艾滋病态度的影响 | 第42-44页 |
(三) 生活技能培训对流动女性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的影响 | 第44-47页 |
三、生活技能培训的干预过程评价 | 第47-48页 |
第五章 讨论 | 第48-61页 |
一、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第48-49页 |
(一) 流动女性的一般人口学资料 | 第48页 |
(二) 流动女性的艾滋病知识来源 | 第48-49页 |
二、生活技能培训的效果分析 | 第49-58页 |
(一) 生活技能培训对流动女性艾滋病知识的影响 | 第49-52页 |
(二) 生活技能培训对流动女性艾滋病态度的影响 | 第52-55页 |
(三) 生活技能培训对流动女性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的影响 | 第55-58页 |
三、在流动女性人群中开展艾滋病生活技能培训的干预过程评价 | 第58-61页 |
(一) 干预内容的探讨 | 第58-59页 |
(二) 干预的方式 | 第59-60页 |
(三) 干预的时间 | 第60-6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1-63页 |
一、研究的结论 | 第61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61-62页 |
(一) 对艾滋病防治的意义 | 第61页 |
(二) 对艾滋病防治管理者及其流动人群管理部门的意义 | 第61-62页 |
(三) 对今后研究的意义 | 第62页 |
三、研究的局限性 | 第62页 |
四、后续研究的建议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5页 |
附表 | 第75-79页 |
附件 | 第79-87页 |
附件一 | 第79-80页 |
附件二 | 第80-81页 |
附件三 | 第81-86页 |
附件四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