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云南高山峡谷地区土地适宜性评价现状 | 第13-14页 |
·澜沧县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研究目标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文章结构 | 第16-18页 |
第二章 高山峡谷地区土地适宜性评价理论基础及关键技术介绍 | 第18-35页 |
·土地和土地资源概述 | 第18-19页 |
·土地评价概述 | 第19-20页 |
·土地评价理论依据 | 第20-23页 |
·土地适宜性评价常用方法的介绍 | 第23-26页 |
·评价因素选取的方法 | 第23页 |
·权重值确定的方法 | 第23-25页 |
·适宜性等级划分的方法 | 第25-26页 |
·高山峡谷地区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含义 | 第26页 |
·高山峡谷地区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原则 | 第26-27页 |
·高山峡谷地区土地适宜性评价关键技术介绍 | 第27-35页 |
·DEM应用 | 第27-28页 |
·评价单元划分方法的选择 | 第28-29页 |
·地形起伏度的提取原理和方法 | 第29-32页 |
·空间分析中的叠加分析 | 第32-33页 |
·扩散性因子作用分值的计算 | 第33-35页 |
第三章 澜沧县(研究区域)概况 | 第35-40页 |
·云南高山峡谷地区环境特征 | 第35页 |
·澜沧县自然地理状况 | 第35-37页 |
·澜沧县经济和文化 | 第37-38页 |
·澜沧县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 第38-40页 |
第四章 澜沧县土地适宜性评价技术与方法探讨 | 第40-61页 |
·澜沧县DEM的建立 | 第40-41页 |
·高山峡谷环境信息系统数据库的建立 | 第41-44页 |
·GIS数据库的概念和特征 | 第41页 |
·高山峡谷环境信息系统数据库的设计及实现 | 第41-44页 |
·澜沧县土地适宜性评价体系的拟定 | 第44-45页 |
·澜沧县土地适宜性评价单元的确定 | 第45-46页 |
·澜沧县评价因子的选取 | 第46-47页 |
·评价因子选取原则 | 第46页 |
·构建评价因子体系 | 第46-47页 |
·澜沧县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 | 第47-49页 |
·澜沧县单因子评价图层生成 | 第49-56页 |
·澜沧县土地适宜性综合评价 | 第56-61页 |
·农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 | 第58-59页 |
·林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 | 第59页 |
·牧草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 | 第59页 |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 | 第59-61页 |
第五章 澜沧县土地适宜性综合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61-63页 |
·综合评价结果与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相比较 | 第61页 |
·澜沧县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 第61-63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63-67页 |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63-64页 |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64-65页 |
·亟待完善的工作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附录A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