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1章 绪论:研究的可行性及意义 | 第8-13页 |
·文献综述 | 第8-10页 |
·文献采集 | 第8-9页 |
·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研究伯格曼电影的意义 | 第10-13页 |
·现代人的交流困境 | 第10-11页 |
·电影带给我们的可能的启示 | 第11页 |
·论文特色 | 第11-13页 |
第2章 伯格曼生平介绍及电影主题归类 | 第13-16页 |
·伯格曼生平介绍 | 第13-14页 |
·伯格曼电影主题归类 | 第14-16页 |
第3章 同主题电影的文本介绍 | 第16-24页 |
·“同主题”的含义 | 第16-18页 |
·作者电影关于“同主题”的论述 | 第16-17页 |
·选取研究对象的主要原因 | 第17-18页 |
·对所选择的三部影片做文本介绍 | 第18-21页 |
·影片《沉默》的文本介绍 | 第18-19页 |
·影片《假面》的文本介绍 | 第19-20页 |
·影片《呼喊与细语》的文本介绍 | 第20-21页 |
·方法论概述 | 第21-24页 |
·电影与精神分析 | 第21-22页 |
·电影与符号学 | 第22页 |
·电影摄影 | 第22页 |
·三种方法论之间的关联性 | 第22-24页 |
第4章 运用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解析电影中人物的紧张关系 | 第24-35页 |
·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 | 第24-25页 |
·主体初期的自我认识:镜像阶段 | 第24页 |
·精神分析的学科对象:主体间性 | 第24-25页 |
·对电影文本进行精神分析 | 第25-33页 |
·《沉默》:主体的自我认知障碍及人物的交流困境 | 第25-28页 |
·《假面》:沉默与语言的对抗 | 第28-30页 |
·《呼喊与细语》:记忆的回响 | 第30-33页 |
·伯格曼的现实生活在电影中的“再现” | 第33-35页 |
第5章 从符号学角度分析电影段落对影片主题的揭示 | 第35-41页 |
·电影与符号学 | 第35页 |
·对同主题电影的段落进行符号分析 | 第35-41页 |
·充满启示的影片开头 | 第35-36页 |
·电影布景中符号解析 | 第36-39页 |
·影片的结尾:温情与反复 | 第39-41页 |
第6章 电影镜头对人物关系的刻画 | 第41-49页 |
·不同景别对电影主题的强化作用 | 第41-48页 |
·不同景别的烘托效果 | 第41-46页 |
·景别的交叉使用对电影主题的突出作用 | 第46-48页 |
·流畅的写实主义风格 | 第48-49页 |
第7章 结论:伯格曼电影对人际交流问题的揭示与启迪 | 第49-52页 |
·主体的自我认知与主体间性的关系 | 第49-50页 |
·沉默、言语和行为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附录一 伯格曼的电影作品列表 | 第54-55页 |
附录二 伯格曼电影作品获奖记录 | 第55-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