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东南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储层特征与页岩气富集研究
致谢 | 第3-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24-42页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24-25页 |
1.2 页岩气储层特征及富集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25-38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案 | 第38-40页 |
1.4 论文工作量及主要创新点 | 第40-42页 |
2 地质背景 | 第42-60页 |
2.1 区域地质概况 | 第42-49页 |
2.2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49-55页 |
2.3 野外剖面特征及构造观测 | 第55-59页 |
2.4 小结 | 第59-60页 |
3 沉积环境及其控制下的储层物质组成特征 | 第60-83页 |
3.1 五峰组—龙马溪组沉积特征 | 第60-65页 |
3.2 有机地化特征 | 第65-71页 |
3.3 储层矿物特征 | 第71-81页 |
3.4 小结 | 第81-83页 |
4 储层孔裂隙结构特征 | 第83-116页 |
4.1 储层宏观裂缝特征 | 第83-88页 |
4.2 页岩储层微观孔隙形貌特征 | 第88-96页 |
4.3 页岩储层孔裂隙结构定量表征 | 第96-107页 |
4.4 孔裂隙结构联合表征及发育影响因素 | 第107-115页 |
4.5 小结 | 第115-116页 |
5 储层渗透性与吸附性特征 | 第116-137页 |
5.1 储层渗透特征 | 第116-129页 |
5.2 储层吸附特征 | 第129-135页 |
5.3 小结 | 第135-137页 |
6 构造—埋藏—生烃“三史”配置与储层孔隙演化 | 第137-166页 |
6.1 构造演化史 | 第137-149页 |
6.2 埋藏—生烃史 | 第149-153页 |
6.3“三史”配置 | 第153-155页 |
6.4 储层孔隙演化 | 第155-165页 |
6.5 小结 | 第165-166页 |
7 页岩气富集及“甜点区”优选 | 第166-188页 |
7.1 页岩气富集控制因素 | 第166-185页 |
7.2 页岩气富集规律及“甜点区”优选 | 第185-186页 |
7.3 小结 | 第186-188页 |
8 结论 | 第188-191页 |
参考文献 | 第191-206页 |
作者简历 | 第206-209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2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