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论文--中华民国早期(1912~1919年)论文

民国时期安徽灾荒与社会流动(1912-1937)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9页
绪论第9-14页
 一、选题价值、意义第9页
 二、国内研究的现状与趋势第9-12页
 三、研究的方法和思路第12-13页
 四、创新与不足第13-14页
第一章 灾荒与社会流动的动力机制第14-29页
 第一节 社会流动的推力机制第15-23页
  一、灾荒的频发与严重性第16-20页
  二、次生与衍生灾害第20-23页
 第二节 社会流动的拉力机制第23-29页
  一、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第23-25页
  二、交通传动纽带提供的便利第25-27页
  三、灾荒文化的促使第27-29页
第二章 灾荒与灾民的社会流动第29-44页
 第一节 灾民流动的路向第29-38页
  一、远近东西各不同——水平流动第30-36页
  二、河东河西三十年——垂直流动第36-38页
 第二节 灾民流动的社会效应第38-44页
  一、劳力的补给与缺失第39-40页
  二、独特灾害习俗的形成——趁荒第40-41页
  三、灾荒文化艺术的传播——凤阳花鼓第41-44页
第三章 灾荒与救灾资源的流动第44-62页
 第一节 救灾人力资源的流动第44-50页
  一、政府救灾机构及救灾人员的来源第44-47页
  二、民间义赈组织的社会流向第47-50页
 第二节 救灾物质资源的流动第50-59页
  一、救灾物力资源的筹集第50-53页
  二、赈灾物质资源的分配第53-59页
 第三节 灾害与救灾信息资源的流动第59-62页
  一、新闻传媒对灾害信息的传送第59-60页
  二、卫生防疫信息的发布第60-62页
第四章 社会流动的异常问题第62-71页
 第一节 推力与拉力的严重不均衡第62-66页
  一、推力的有余第63页
  二、拉力的不足第63-66页
 第二节 救灾资源流动的细缓第66-71页
  一、经济因素的影响第66-69页
  二、政治因素的影响第69-71页
结束语第71-74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74-81页
后记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蒙城尉迟寺遗址若干问题研究
下一篇:从服饰、电影、歌曲看中国城市社会生活的变迁(1966-198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