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圆齿轮传动啮合特性分析及承载能力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5页 |
| ·非圆齿轮的特点及应用 | 第17-19页 |
| ·非圆齿轮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非圆齿轮传动设计计算基础 | 第25-36页 |
| ·非圆齿轮节曲线设计 | 第25-30页 |
| ·节曲线方程 | 第25-27页 |
| ·按要求的传动比函数确定节曲线 | 第25-27页 |
| ·按要求的再现函数确定节曲线 | 第27页 |
| ·节曲线封闭条件 | 第27-28页 |
| ·传递传动比函数i_(12)的节曲线封闭条件 | 第27-28页 |
| ·实现再现函数y=f(x)的节曲线封闭条件 | 第28页 |
| ·节曲线凸凹性判断 | 第28-30页 |
| ·传递传动比函数i_(12)的节曲线凸凹性判断 | 第28-30页 |
| ·实现再现函数y=f(x)的节曲线凸凹性判断 | 第30页 |
| ·非圆齿轮传动参数计算 | 第30-33页 |
| ·压力角 | 第30-31页 |
| ·重合度 | 第31-32页 |
| ·节点齿廓综合曲率半径 | 第32-33页 |
| ·从动轮角速度 | 第33页 |
| ·从动轮角加速度 | 第33页 |
| ·椭圆及高阶椭圆齿轮传动设计 | 第33-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第三章 非圆齿轮齿廓自动生成及啮合特性分析 | 第36-57页 |
| ·非圆齿轮的齿廓生成 | 第36-46页 |
| ·滚齿加工的齿廓生成 | 第36-39页 |
| ·滚齿生成齿廓的运动关系 | 第36-37页 |
| ·齿条刀具的数学模型 | 第37-38页 |
| ·滚齿加工的齿廓坐标计算 | 第38-39页 |
| ·插齿加工的齿廓生成 | 第39-43页 |
| ·插齿生成齿廓的运动关系 | 第39-40页 |
| ·插齿刀具的数学模型 | 第40-42页 |
| ·插齿加工的齿廓坐标计算 | 第42-43页 |
| ·非圆齿轮齿廓生成的程序实现 | 第43-46页 |
| ·轮齿在节曲线上位置的确定 | 第43页 |
| ·齿顶曲线的确定 | 第43-44页 |
| ·齿廓生成的程序设计 | 第44-46页 |
| ·非圆齿轮传动啮合特性分析 | 第46-56页 |
| ·节曲线 | 第47-48页 |
| ·传动比 | 第48-49页 |
| ·压力角 | 第49-50页 |
| ·重合度 | 第50-51页 |
| ·节点齿廓综合曲率半径 | 第51-53页 |
| ·从动轮角速度 | 第53-54页 |
| ·从动轮角加速度 | 第54-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第四章 非圆齿轮轮齿载荷分析 | 第57-71页 |
| ·非圆齿轮齿廓法向力分析 | 第57-59页 |
| ·非圆齿轮齿廓法向力作用方向的确定 | 第59-61页 |
| ·非圆齿轮齿廓法向力沿齿廓的变化规律 | 第61-63页 |
| ·非圆齿轮节点载荷随位置角的变化规律 | 第63-65页 |
| ·非圆齿轮与当量齿轮的齿廓对比 | 第65-66页 |
| ·承载能力计算载荷系数分析 | 第66-69页 |
| ·使用系数K_A | 第66页 |
| ·动载系数K_V | 第66-69页 |
| ·载荷分布系数 | 第69页 |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 第五章 非圆齿轮传动齿根弯曲应力计算方法研究 | 第71-87页 |
| ·齿根弯曲应力计算方法的理论分析 | 第71-78页 |
| ·圆柱齿轮齿根弯曲应力计算方法 | 第71-72页 |
| ·非圆齿轮齿根弯曲应力计算方法 | 第72-74页 |
| ·齿形和应力修正系数 | 第74-78页 |
| ·齿形系数Y_F | 第75-76页 |
| ·应力修正系数Y_S | 第76-78页 |
| ·齿根弯曲应力的有限元分析 | 第78-82页 |
| ·有限元法简介 | 第78-79页 |
| ·齿根弯曲应力分析的有限元法 | 第79-80页 |
| ·不同加载位置齿根弯曲应力的有限元分析 | 第80-82页 |
| ·非圆齿轮齿根弯曲应力计算结果分析 | 第82-86页 |
| ·当量齿轮法与有限元法计算结果对比 | 第82-83页 |
| ·非圆齿轮齿根弯曲应力变化规律 | 第83-86页 |
|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 第六章 非圆齿轮传动齿面接触应力计算方法研究 | 第87-103页 |
| ·齿面接触应力计算方法的理论分析 | 第87-93页 |
| ·赫兹接触理论 | 第87-88页 |
| ·接触应力计算位置判断 | 第88-89页 |
| ·节点齿廓法向力 | 第89-91页 |
| ·齿廓节点综合曲率半径 | 第91页 |
| ·接触线长度 | 第91-92页 |
| ·齿面接触应力的计算 | 第92-93页 |
| ·齿面接触应力的有限元分析 | 第93-98页 |
| ·非圆齿轮齿面接触应力计算结果分析 | 第98-102页 |
| ·当量齿轮法与有限元法计算结果对比 | 第98-100页 |
| ·非圆齿轮齿面接触应力变化规律 | 第100-102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3-106页 |
| ·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 | 第103-104页 |
| ·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04-105页 |
| ·今后研究工作展望 | 第105-10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6-109页 |
| 致谢 | 第109-11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项目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