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9页 |
·本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20页 |
·网络控制系统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 | 第12-13页 |
·网络控制系统的发展历程 | 第13-16页 |
·网络控制系统的特点 | 第16-20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20-27页 |
·保证QoP(控制性能)的控制问题 | 第21-25页 |
·网络控制系统的稳定性研究 | 第21-22页 |
·网络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研究 | 第22-23页 |
·系统控制律或控制器的设计策略 | 第23-25页 |
·保证Qos(网络服务质量)的调度问题 | 第25-26页 |
·网络调度的内容 | 第25页 |
·网络调度的方法 | 第25-26页 |
·控制与调度的联合问题 | 第26-27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7-29页 |
第二章 网络控制系统的建模 | 第29-44页 |
·引言 | 第29页 |
·网络控制系统的描述 | 第29-31页 |
·状态可测量的网络控制系统的建模 | 第31-33页 |
·状态不可测的网络控制系统的建模 | 第33-43页 |
·离散建模法 | 第33-39页 |
·系统的描述 | 第33-34页 |
·稳定性分析 | 第34-36页 |
·Truetime工具箱的介绍 | 第36-38页 |
·仿真实例 | 第38-39页 |
·离散与连续相结合的建模法 | 第39-43页 |
·系统的描述 | 第39-41页 |
·稳定性分析 | 第41-42页 |
·仿真实例 | 第42-43页 |
·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网络控制系统的指数稳定性分析 | 第44-57页 |
·引言 | 第44页 |
·传感器和执行器为时间驱动、控制器为事件驱动的模式 | 第44-51页 |
·系统的描述 | 第44-47页 |
·稳定性分析 | 第47-49页 |
·仿真实例 | 第49-51页 |
·传感器为时间驱动、控制器和执行器为事件驱动的模式 | 第51-56页 |
·系统的描述 | 第51-53页 |
·稳定性分析 | 第53-54页 |
·仿真实例 | 第54-56页 |
·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输出反馈的网络控制系统的鲁棒H_∞稳定性分析 | 第57-77页 |
·引言 | 第57-58页 |
·随机时延的网络控制系统的鲁棒H_∞稳定性分析 | 第58-65页 |
·系统的建模 | 第58-60页 |
·稳定性分析 | 第60-64页 |
·仿真实例 | 第64-65页 |
·时延和丢包的网络控制系统的鲁棒H_∞稳定性分析 | 第65-76页 |
·系统的建模 | 第66-68页 |
·稳定性分析 | 第68-74页 |
·仿真实例 | 第74-76页 |
·小结 | 第76-77页 |
第五章 具有指数收敛的网络控制系统鲁棒H_∞稳定性分析 | 第77-86页 |
·引言 | 第77-78页 |
·网络控制系统的模型 | 第78-79页 |
·稳定性分析 | 第79-83页 |
·仿真实例 | 第83-85页 |
·小结 | 第85-86页 |
第六章 网络控制系统的通信调度 | 第86-97页 |
·引言 | 第86-87页 |
·网络通信调度策略 | 第87-89页 |
·静态调度策略 | 第87-88页 |
·动态调度策略 | 第88-89页 |
·调度对控制性能的影响 | 第89-91页 |
·最大传输间隔 | 第89-90页 |
·基于LQG理论的时延敏感度分析 | 第90-91页 |
·固定优先级算法改进 | 第91-92页 |
·变采样和优先级重分配 | 第91-92页 |
·主动丢弃数据包 | 第92页 |
·网络调度过程仿真建模 | 第92-96页 |
·建模过程 | 第92-93页 |
·仿真实例 | 第93-96页 |
·小结 | 第96-97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97-101页 |
·总结 | 第97-98页 |
·创新点 | 第98-99页 |
·展望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10页 |
致谢 | 第110-11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11-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