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缩写词 | 第1-3页 |
| 摘要 | 第3-5页 |
| Summary | 第5-9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5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1 洋葱的品种类型 | 第10页 |
| ·红皮洋葱 | 第10页 |
| ·黄皮洋葱 | 第10页 |
| ·白皮洋葱 | 第10页 |
| 2 国内外洋葱产业现状 | 第10-11页 |
| ·全球生产概况 | 第10-11页 |
| ·国内生产分布 | 第11页 |
| 3 洋葱细菌性病害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洋葱鳞茎细菌性软腐病(soft rot) | 第12-13页 |
| ·洋葱滑皮病(Slippery skin) | 第13页 |
| ·洋葱酸皮病(Sour skin) | 第13-14页 |
| ·洋葱细菌性条斑和球茎腐烂病(Leaf streak and bulb rot) | 第14页 |
| ·洋葱黄单胞叶枯病(Xanthomonas blight) | 第14-15页 |
| 4 细菌鉴定的研究进展 | 第15-22页 |
| ·传统分类与鉴定 | 第15-17页 |
| ·现代分子生物学分类与鉴定 | 第17-22页 |
| 5 洋葱品种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 6 洋葱施肥技术 | 第23-24页 |
| 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4-25页 |
| 第二章 洋葱鳞茎细菌性软腐病病原鉴定及致病性测定 | 第25-37页 |
| 1 材料 | 第25-27页 |
| ·标样采集时间和地点 | 第25页 |
| ·供试培养基 | 第25页 |
| ·洋葱品种 | 第25页 |
| ·试剂种类 | 第25-27页 |
| ·主要仪器 | 第27页 |
| 2 试验方法 | 第27-31页 |
| ·病原菌的分离 | 第27页 |
| ·保存细菌 | 第27页 |
| ·病原菌对不同品种洋葱致病性测定 | 第27-28页 |
| ·统计分析 | 第28页 |
| ·洋葱细菌性软腐病菌的生理生化和分子鉴定 | 第28-31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1-35页 |
| ·洋葱细菌性腐烂病发病症状与致病性测定 | 第31-32页 |
| ·洋葱鳞茎腐烂病生理生化和分子鉴定 | 第32-35页 |
| 4 讨论 | 第35-37页 |
| 第三章 嘉峪关市洋葱品种比较试验 | 第37-43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 ·供试品种 | 第37页 |
| ·试验地点 | 第37页 |
| ·试验设计 | 第37页 |
| ·栽培技术 | 第37-38页 |
| ·观察记载以及数据处理 | 第38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2页 |
| ·物候期 | 第38-39页 |
| ·洋葱品种农艺性状 | 第39页 |
| ·产量 | 第39-40页 |
| ·经济效益 | 第40-41页 |
| ·抗性调查 | 第41-42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42-43页 |
| 第四章 施肥对嘉峪关市洋葱产量的影响 | 第43-48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4页 |
| ·供试品种 | 第43页 |
| ·试验地环境条件 | 第43页 |
| ·试验设计 | 第43页 |
| ·施肥标准 | 第43-44页 |
| ·栽培技术 | 第44页 |
| ·观察记载以及数据处理 | 第44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4-46页 |
| ·物候期 | 第44-45页 |
| ·洋葱农艺性状 | 第45页 |
| ·产量 | 第45-46页 |
| ·经济效益 | 第46页 |
| ·抗性调查 | 第46页 |
| 3 讨论 | 第46-48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48-49页 |
| 致谢 | 第49-50页 |
| 导师简介 | 第50-51页 |
| 个人简介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60页 |
| 附录 菌株特有的16S rDNA 基因序列 | 第60-62页 |
| 图版Ⅰ:大田洋葱鳞茎软腐病分级标准 | 第62-63页 |
| 图版Ⅱ:部分致病性测定照片 | 第63-64页 |
| 图版Ⅲ:菌株菌落形态及革兰氏染色照片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