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9页 |
| 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26页 |
| ·附生微生物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 ·葡萄灰霉病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 ·葡萄灰霉病病原学 | 第13-14页 |
| ·形态 | 第13页 |
| ·生物学特性 | 第13-14页 |
| ·发病症状 | 第14页 |
| ·侵染循环及发病规律 | 第14-15页 |
| ·病原菌的致病性 | 第15-16页 |
| ·病原菌的抗药性 | 第16-17页 |
| ·葡萄灰霉病的发生与环境条件关系 | 第17页 |
| ·温、湿度条件 | 第17页 |
| ·栽培条件 | 第17页 |
| ·防治措施 | 第17-19页 |
| ·田间管理防治 | 第17-18页 |
| ·药剂防治 | 第18页 |
| ·保鲜防治 | 第18-19页 |
| ·灰霉病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 | 第19-24页 |
| ·生物防治的概念及重要性 | 第19-20页 |
| ·生物防治的概念 | 第19-20页 |
| ·生物防治的重要性 | 第20页 |
| ·生物防治的机制 | 第20-21页 |
| ·拮抗作用 | 第20-21页 |
| ·竞争作用 | 第21页 |
| ·重寄生作用 | 第21页 |
| ·诱导抗性 | 第21页 |
| ·促生作用 | 第21页 |
|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发展 | 第21-23页 |
| ·灰霉病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 ·细菌16SrDNA 基因的研究与应用 | 第24-26页 |
| 2 研究意义 | 第26-28页 |
| 3 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 第二章 葡萄叶片附生微生物区系分析 | 第29-37页 |
| 1 区域概况 | 第29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9-31页 |
| ·试验材料 | 第29-30页 |
| ·试验方法 | 第30-31页 |
| ·样品的采集 | 第30页 |
| ·附生微生物的分离计数 | 第30页 |
| ·真菌种群的初步鉴定 | 第30页 |
| ·细菌种群的初步鉴定 | 第30页 |
| ·优势菌的确定 | 第30-31页 |
| ·统计分析 | 第31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1-35页 |
| ·不同立地条件下葡萄叶面附生微生物数量分析 | 第31-33页 |
| ·不同立地条件下葡萄叶面附生真菌类群及微量动态分析 | 第33页 |
| ·不同立地条件下葡萄叶面附生细菌类群及微量动态分析 | 第33-34页 |
| ·不同立地条件下葡萄叶面附生酵母菌类群及微量动态分析 | 第34-35页 |
| 4 结论与讨论 | 第35-37页 |
| 第三章 葡萄灰霉病拮抗菌的分离确定 | 第37-43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9页 |
| ·试验材料 | 第37页 |
| ·试验方法 | 第37-39页 |
| ·葡萄灰霉病菌的分离 | 第37页 |
| ·拮抗菌的筛选 | 第37-38页 |
| ·平板粗筛 | 第37页 |
| ·二次筛选 | 第37-38页 |
| ·拮抗细菌对灰霉病病原菌孢子萌发的抑制试验 | 第38页 |
| ·拮抗细菌对灰霉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试验 | 第38页 |
| ·离体果防治试验 | 第38-39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2页 |
| ·葡萄灰霉病菌的分离结果 | 第39页 |
| ·拮抗菌的对峙试验结果 | 第39-40页 |
| ·拮抗细菌对灰霉病菌孢子的萌发抑制试验结果 | 第40-41页 |
| ·拮抗细菌对灰霉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试验结果 | 第41页 |
| ·离体果防治试验结果 | 第41-42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42-43页 |
| 第四章 拮抗菌的鉴定 | 第43-46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3页 |
| ·培养性状的观察 | 第43页 |
| ·染色反应 | 第43页 |
| ·16SrDNA 序列分析 | 第43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3-44页 |
| ·菌体的染色反应及培养性状 | 第43页 |
| ·菌体的16SrDNA 检测 | 第43-44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44-46页 |
| 第五章 拮抗菌的定殖及田间防治 | 第46-51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6-47页 |
| ·试验材料 | 第46页 |
| ·试验方法 | 第46-47页 |
| ·拮抗菌的抗药性标记 | 第46页 |
| ·抗生素种类及临界药剂浓度的筛选 | 第46页 |
| ·抗药性标记 | 第46页 |
| ·抗药性检测 | 第46页 |
| ·标记菌株的抑菌活性检测 | 第46页 |
| ·拮抗菌株在葡萄表面的定殖情况 | 第46-47页 |
| ·拮抗菌株的田间自然发病防治试验 | 第47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7-49页 |
| ·抗药性的标记结果 | 第47-48页 |
| ·抗药性检测 | 第48页 |
| ·标记菌的抑菌活性检测 | 第48页 |
| ·拮抗菌株的定殖情况 | 第48-49页 |
| ·拮抗菌株的田间自然发病防治试验结果 | 第49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49-51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1-53页 |
| 1 主要结论 | 第51页 |
| 2 创新点 | 第51-52页 |
| 3 问题与讨论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60页 |
| 附录一 | 第60-62页 |
| 图版一 | 第62-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
| 个人简介 | 第64-65页 |
| 导师简介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