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产业集群经济效应及对策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2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研究结构路线图 | 第11-12页 |
2 国内外文献综述及理论借鉴 | 第12-21页 |
·产业集群的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产业集群的基本概念 | 第12-13页 |
·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 | 第13-14页 |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 | 第15页 |
·韦伯和克鲁格曼的产业集群理论 | 第15页 |
·增长极理论 | 第15-16页 |
·波特的集群理论 | 第16-17页 |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第17-19页 |
·产业集群研究的新特点 | 第19-21页 |
3 重庆市产业集群现状及测度分析 | 第21-34页 |
·重庆市经济概况 | 第21-24页 |
·经济总量低 | 第22页 |
·人均GDP 较低 | 第22-23页 |
·省内地区发展不均衡 | 第23-24页 |
·重庆产业集群现状 | 第24-26页 |
·摩托车产业集群 | 第24页 |
·汽车产业集群 | 第24-25页 |
·化工产业集群 | 第25页 |
·仪器仪表产业集群 | 第25-26页 |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 第26页 |
·重庆市产业集群测度方法 | 第26-28页 |
·产业集中度 | 第26页 |
·空间基尼系数 | 第26-27页 |
·空间集聚指数 | 第27-28页 |
·地方专业化指数 | 第28页 |
·重庆市产业集群的测度指标分析 | 第28-32页 |
·产业空间聚集指数分析 | 第28-31页 |
·地方专业化指数分析 | 第31-32页 |
·重庆市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32-34页 |
·缺乏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机制 | 第32页 |
·缺乏产业自身发展的内在机制 | 第32页 |
·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协作较差 | 第32页 |
·缺乏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和内部环境机制 | 第32-34页 |
4 重庆市产业集群经济效应实证分析 | 第34-49页 |
·因子分析法 | 第34-42页 |
·重庆市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效应分析 | 第42-45页 |
·模型建立 | 第42-43页 |
·变量选择和数据说明 | 第43页 |
·产业聚集经济效应计量模型及结果分析 | 第43-45页 |
·重庆市产业集群的经济效应原因分析 | 第45-49页 |
·重庆产业集群能提高区域竞争力 | 第45-47页 |
·重庆产业集群与重庆城市化的发展 | 第47-48页 |
·重庆产业集群与工业可持续发展 | 第48-49页 |
5 重庆市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及对策 | 第49-55页 |
·重庆市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 | 第49页 |
·重庆市产业集群发展框架 | 第49-51页 |
·第一阶段 | 第50页 |
·第二阶段 | 第50页 |
·第三阶段 | 第50-51页 |
·重庆市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51-55页 |
·制定重庆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 第51-52页 |
·加强专业化分工,不断完善和修复集群的产业链 | 第52页 |
·加强产业集群内部合作伙伴关系建设 | 第52-53页 |
·强化企业家队伍建设 | 第53页 |
·优先做好已有产业集群的创新与升级 | 第53-54页 |
·建立区域合作机制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附录 | 第58-60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8页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58-59页 |
C 附表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