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6页 |
(一) 论文选题之背景 | 第9-10页 |
1、社会背景——山西省“煤矿整合”的反思 | 第9-10页 |
2、法律背景——《宪法》、《物权法》等对合法财产权保护的重视与完善 | 第10页 |
(二) 已有成果之述评 | 第10-13页 |
(三) 本文研究之意义 | 第13-16页 |
一、自然资源特许权的基本理论 | 第16-32页 |
(一) 自然资源特许权相关概念介绍 | 第16-19页 |
1、自然资源 | 第16-17页 |
2、特许权 | 第17-18页 |
3、自然资源特许权 | 第18-19页 |
(二) 自然资源特许权的性质 | 第19-23页 |
1、特许物权说 | 第19页 |
2、特别法上的物权说 | 第19页 |
3、附属物权说 | 第19页 |
4、自然资源使用权说 | 第19-20页 |
5、准用益物权说 | 第20页 |
6、准物权说 | 第20-23页 |
(三) 自然资源特许权的理论基础 | 第23-28页 |
1、大陆法系——国家所有权理论 | 第24-26页 |
2、英美法——“公益信托”理论 | 第26-28页 |
(四) 自然资源特许权的权能 | 第28-32页 |
1、静态收益权 | 第28-30页 |
2、动态流转权 | 第30-32页 |
二、自然资源特许权的取得 | 第32-46页 |
(一) 自然资源特许权取得的概念 | 第32页 |
(二) 自然资源特许权取得的依据和原则 | 第32-37页 |
1、现有法律法规的规定 | 第32-33页 |
2、自然资源特许权取得原则评述 | 第33-37页 |
(三) 自然资源特许权取得的方式 | 第37-41页 |
1、域外的制度经验 | 第37-39页 |
2、我国关于自然资源取得方式的规定 | 第39页 |
3、自然资源特许权取得方式简要概括 | 第39-41页 |
(四) 自然资源特许权取得相关制度的完善 | 第41-46页 |
1、自然资源特许权取得的前置程序——环境影响评价程序 | 第41-43页 |
2、改革自然资源税费制度 | 第43-44页 |
3、完善资源评估制度 | 第44-45页 |
4、加大资源特许权取得过程的监督力度 | 第45-46页 |
三、自然资源特许权的使用与流转 | 第46-52页 |
(一) 自然资源特许权使用的原则 | 第46-47页 |
1、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的原则 | 第46页 |
2、最优利用原则 | 第46-47页 |
3、协调持续发展原则 | 第47页 |
(二) 自然资源特许权动态流转权制度的完善 | 第47-52页 |
1、可转让自然资源特许权范围的界定 | 第47-48页 |
2、自然资源特许权交易价格的界定(重点是评估程序) | 第48页 |
3、有效的自然资源特许权交易市场的建立 | 第48-49页 |
4、自然资源特许权自由流转后公益性保证的问题 | 第49-52页 |
四、自然资源特许权的保障——以山西省煤矿整合为例 | 第52-65页 |
(一) 自然资源特许权现有保障的困惑 | 第52-53页 |
(二) “煤矿国有化运动”的性质分析 | 第53-54页 |
(三) 从征收的环节保障自然资源特许权 | 第54-65页 |
1、强制征收自然资源特许权应该予以补偿 | 第55-57页 |
2、自然资源特许权征收补偿的原则 | 第57-58页 |
3、自然资源特许权征收补偿范围的界定 | 第58-60页 |
4、自然资资源特许权征收补偿程序的完善 | 第60-65页 |
结语 | 第65-66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69-70页 |
后记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