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宗教论文--佛教论文--对佛教的分析和研究论文

“无情有性”论初探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0页
导论第10-16页
 第一节 论文预期目标以及对既有研究成果介绍及检讨第11-15页
  一、预期目标第11页
  二、对既有研究成果介绍及检讨第11-15页
 第二节 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法第15-16页
  一、选题意义第15页
  二、研究方法第15-16页
第一章 "无情有性"论的出现与流布第16-25页
 第一节 吉藏生平及学说渊源第17-19页
 第二节 吉藏《大乘玄论》中的佛性思想以及“草木有佛性”第19-24页
 第三节 法融的“草木久来合道”思想第24-25页
第二章 “无情有性”论的发展与论证第25-36页
 第一节 湛然生平及学说渊源第26-27页
 第二节 性具与性起之争第27-29页
 第三节 湛然对“无情有性”的论证第29-35页
  一、"无情有性"的提出第29-30页
  二、“三因佛性”与“虚空之喻”第30-33页
  三、真如遍在与不变随缘第33-34页
  四、四十六问第34-35页
 第四节 湛然“无情有性”论的影响第35-36页
第三章 “无情有性”论的流变与演化第36-44页
 第一节 早期禅宗反对“无情有性”的议论第38-39页
 第二节 慧忠的“无情说法”公案第39-44页
  一、佛性辨析第40-42页
  二、无情说法第42-44页
第四章 余论第44-51页
 第一节 “无情有性”论与中国社会、文化之关联第45-47页
 第二节 “无情有性”论中反应的佛教世俗化趋势第47-48页
 第三节 “无情有性”论与泛神论第48-51页
参考文献第51-54页
致谢第54-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乡村基督教的社会记忆与身份认同——广宗教会的历史与信仰生活
下一篇:略谈玛吉拉珍及其能断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