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位反应及囊泡介导的新型提取方法的建立及其在中药中的应用

摘要第5-6页
Abstracts第6-8页
专业术语符号表第8-13页
1引言第13-27页
    1.1中药的提取方法第14-21页
        1.1.1基质固相分散第14-15页
        1.1.2超声辅助提取第15页
        1.1.3微萃取第15-18页
            1.1.3.1固相微萃取第15-16页
            1.1.3.2分散微固相萃取第16-17页
            1.1.3.3液相微萃取第17-18页
        1.1.4微波辅助提取第18-19页
        1.1.5超临界流体萃取第19-21页
    1.2中药常用的提取溶剂第21-26页
        1.2.1有机溶剂第21页
        1.2.2离子液体第21-22页
        1.2.3表面活性剂第22-23页
        1.2.4环糊精第23-24页
        1.2.5其它溶剂第24-26页
    1.3论文的研究内容第26-27页
2基于原位反应的基质固相分散萃取黄芩中的亲水性和疏水性化合物第27-40页
    2.1前言第27-29页
    2.2实验第29-31页
        2.2.1植物材料和试剂第29-30页
        2.2.2仪器第30页
        2.2.3提取方法第30-31页
        2.2.4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第31页
    2.3结果和讨论第31-39页
        2.3.1分散剂的种类第31-34页
        2.3.2分散剂的量第34页
        2.3.3提取时间第34-35页
        2.3.4研磨时间第35页
        2.3.5pH的考察第35页
        2.3.6方法学验证第35-38页
        2.3.7与其它方法的比较第38-39页
    2.4结论第39-40页
3固体酸介导的基质固相分散微萃取浙贝母中的生物碱第40-54页
    3.1前言第40-41页
    3.2材料和方法第41-43页
        3.2.1化学品和试剂第41-42页
        3.2.2仪器第42页
        3.2.3传统提取方法第42-43页
        3.2.4基质固相分散微萃取方法第43页
    3.3结果和讨论第43-52页
        3.3.1质谱条件的优化第43-45页
        3.3.2生物碱的鉴别第45-47页
        3.3.3分散剂的种类第47-48页
        3.3.4分散剂的量第48页
        3.3.5研磨时间第48-49页
        3.3.6pH的优化第49页
        3.3.7方法学验证第49-51页
        3.3.8样品的测定第51-52页
    3.4结论第52-54页
4囊泡介导的超声提取三七中的皂苷类化合物第54-70页
    4.1前言第54-55页
    4.2实验第55-58页
        4.2.1试剂和材料第55-56页
        4.2.2仪器第56页
        4.2.3囊泡制备和超声提取第56-57页
        4.2.4药典方法第57页
        4.2.5实验设计第57-58页
        4.2.6统计分析第58页
    4.3结果和讨论第58-69页
        4.3.1单因素优化第58-62页
            4.3.1.1囊泡的种类第58-60页
            4.3.1.2囊泡的浓度第60-61页
            4.3.1.3提取时间第61页
            4.3.1.4固液比第61-62页
        4.3.2多因素优化第62-65页
            4.3.2.1模型拟合第62-63页
            4.3.2.2响应曲面分析第63-65页
        4.3.3方法学验证第65-66页
        4.3.4方法的应用第66-68页
        4.3.5与其它方法的比较第68-69页
    4.4结论第69-70页
5基于在线抗氧化的基质固相分散微萃取柑橘属中的手性黄酮化合物第70-83页
    5.1前言第70-72页
    5.2材料和方法第72-74页
        5.2.1材料和试剂第72-73页
        5.2.2仪器第73页
        5.2.3基质固相分散提取方法第73-74页
    5.3结果和讨论第74-82页
        5.3.1分散剂的种类第74-75页
        5.3.2分散剂的量第75页
        5.3.3洗脱溶剂的种类第75-76页
        5.3.4样品的抗氧化活性第76-77页
        5.3.5碰撞截面积第77-80页
            5.3.5.1单场碰撞截面积第78-79页
            5.3.5.2多场碰撞截面积第79-80页
        5.3.6方法学验证第80页
        5.3.7柑橘属样品的测定第80-82页
    5.4结论第82-83页
6全文总结和展望第83-86页
    6.1全文总结第83-84页
    6.2主要创新点和展望第84-86页
参考文献第86-109页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09-112页
    个人简历第109页
    学术论文第109-110页
    国家发明专利第110-111页
    科研项目第111页
    获奖情况第111-112页
致谢第112页

论文共1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荧光素光催化氧化酶活性的信号放大策略检测肿瘤标志物
下一篇:基于无花果酶增强的过氧化物模拟酶活性在生物检测中的分析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