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动态图像法的机制砂级配测量及补偿算法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引言 | 第9-19页 |
1.1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2.1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3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6-19页 |
第2章机制砂形态参数测量平台的搭建 | 第19-31页 |
2.1机制砂形态参数硬件测量平台的搭建 | 第19-20页 |
2.2关键器件的选型 | 第20-23页 |
2.2.1光源的选择 | 第20-21页 |
2.2.2光源强度的测试 | 第21-23页 |
2.3工业相机的标定及分辨率 | 第23-29页 |
2.3.1相机的标定方法 | 第23-26页 |
2.3.2相机分辨率的设定 | 第26-29页 |
2.4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3章机制砂形态特征的表征方法及其测量软件的开发 | 第31-53页 |
3.1机制砂图像处理算法的研究 | 第31-39页 |
3.1.1图像预处理 | 第31-37页 |
3.1.2图像特征提取 | 第37-39页 |
3.2机制砂形态特征的表征方法研究 | 第39-49页 |
3.2.1机制砂的投影面积表征方法 | 第39-41页 |
3.2.2机制砂的轮廓周长表征方法 | 第41-44页 |
3.2.3机制砂的粒度表征方法 | 第44-47页 |
3.2.4机制砂的粒形表征方法 | 第47-49页 |
3.3测量系统软件设计 | 第49-51页 |
3.3.1机制砂级配测量软件系统的设计与界面 | 第49-51页 |
3.4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4章机制砂级配测量的实验研究 | 第53-89页 |
4.1实验方案设计 | 第53-55页 |
4.2与机制砂级配测量相关的参数 | 第55-57页 |
4.3机制砂形态表征参数的对比实验研究 | 第57-70页 |
4.3.1投影面积的对比实验 | 第57-59页 |
4.3.2轮廓周长的对比实验 | 第59-61页 |
4.3.3等效粒径的对比实验 | 第61-66页 |
4.3.4等效体积的对比实验 | 第66-70页 |
4.4机制砂级配料重复性实验研究 | 第70-73页 |
4.5机制砂级配测量的对比实验研究 | 第73-82页 |
4.5.1单级料对比实验 | 第73-78页 |
4.5.2级配料对比实验 | 第78-82页 |
4.6机制砂级配测量的修正方法研究 | 第82-88页 |
4.7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5章基于机制砂粒形表征的级配补偿模型的构建 | 第89-99页 |
5.1补偿模型的构建 | 第89-95页 |
5.1.1隐层神经元节点的设置 | 第89-91页 |
5.1.2输入层参数的设置 | 第91-95页 |
5.2补偿前后的对比实验研究 | 第95-97页 |
5.3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第6章总结与展望 | 第99-101页 |
6.1总结 | 第99-100页 |
6.2展望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7页 |
致谢 | 第107-109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