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向下我国城市步行环境更新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19-20页 |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研究框架 | 第20-22页 |
第2章 城市步行环境基础研究 | 第22-46页 |
·关键概念解析 | 第22-28页 |
·健康的相关概念 | 第22-24页 |
·城市步行环境的内涵与特征 | 第24-26页 |
·城市步行环境的要素与等级 | 第26-28页 |
·城市步行环境的健康导向性 | 第28-33页 |
·步行环境改善城市健康 | 第28-29页 |
·步行环境促进人的健康 | 第29-30页 |
·步行环境中的人类行为活动 | 第30-32页 |
·城市步行环境的健康要素 | 第32-33页 |
·我国城市步行环境现状及问题 | 第33-38页 |
·步行环境尺度不宜人 | 第33-34页 |
·系统连贯性与可达性差 | 第34-35页 |
·设施完整性与规范性差 | 第35-37页 |
·缺乏活动支持与吸引力 | 第37-38页 |
·步行相关理论沿革 | 第38-45页 |
·现代城市街道理论 | 第38-41页 |
·后现代城市街道理论 | 第41-43页 |
·行为需求理论 | 第43-44页 |
·健康城市理论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3章 城市步行环境更新关键 | 第46-68页 |
·城市交通规划重点的转移 | 第46-53页 |
·“人本位”思想的转变 | 第46-48页 |
·城市中心步行化 | 第48-51页 |
·城市交通系统的重组 | 第51-52页 |
·慢行交通发展的必要性 | 第52-53页 |
·城市设计理念的人性化诉求 | 第53-60页 |
·设计导则明确步行要求 | 第53-54页 |
·公共空间设计以人为本 | 第54-56页 |
·步行生活的活力复兴 | 第56-58页 |
·社会生活的公平性 | 第58-60页 |
·步行系统自身的健康化改进 | 第60-66页 |
·注重步行对城市环境的改善作用 | 第60-61页 |
·保持步行环境的文脉意义和场所精神 | 第61-63页 |
·强调基于步行尺度的环境设计 | 第63-65页 |
·发挥环境设施的实用性、艺术性及通用性 | 第65-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4章 城市步行环境更新对策 | 第68-103页 |
·进行城市中心步行化实践 | 第68-71页 |
·制定城市步行化政策 | 第68-70页 |
·强调部门间合作执行 | 第70-71页 |
·促进公共交通导向性发展 | 第71-78页 |
·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 第71-72页 |
·不同交通方式间的有效转换 | 第72-73页 |
·改进小汽车控制措施 | 第73-76页 |
·建立城市慢行交通系统 | 第76-78页 |
·步行环境的可达性与安全性 | 第78-85页 |
·规划合理的城市规模 | 第78-80页 |
·建立网络化的步行系统 | 第80-83页 |
·结合公交减少出行距离 | 第83-84页 |
·提高步行空间的安全性 | 第84-85页 |
·步行环境空间界定与多样性 | 第85-92页 |
·创造尺度宜人的步行空间 | 第85-87页 |
·丰富步行空间层次及界面 | 第87-89页 |
·具有可参与性的活动支持 | 第89-91页 |
·混合功能提高环境吸引力 | 第91-92页 |
·步行环境设施与景观特色 | 第92-102页 |
·完备的公共服务设施 | 第92-95页 |
·环境设施的通用性设计 | 第95-97页 |
·具有特色的环境景观 | 第97-102页 |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结论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9页 |
附录1 美国三城市步行环境设计导则 | 第109-112页 |
附录2 联合国车辆禁行区设置目标 | 第112-113页 |
附录3 交通稳静化相关定义及实施 | 第113-11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5-117页 |
致谢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