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机器视觉的特殊管道静态参数高精度测量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6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页 |
·特殊管道静态参数测量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特殊管道的结构特点及测量要求 | 第14-15页 |
·特殊管道静态参数的测量技术 | 第15-19页 |
·特殊管道静态参数视觉测量技术简介 | 第19-23页 |
·特殊管道静态参数视觉测量的系统构成 | 第19-20页 |
·特殊管道静态参数视觉测量的实现方法 | 第20-21页 |
·特殊管道静态参数视觉测量的关键技术难题 | 第21-23页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23-26页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24-26页 |
第二章 视觉测量分系统的优化设计 | 第26-41页 |
·机器视觉测量概述 | 第26-27页 |
·视觉测量分系统的基本组成 | 第27-30页 |
·硬件组成及其选用原则 | 第27-29页 |
·图像处理软件 | 第29-30页 |
·照明光源的优化设计 | 第30-35页 |
·均匀照明光源的设计原则 | 第30-31页 |
·成像平面的照度模型 | 第31-33页 |
·环形照明光源的设计 | 第33-34页 |
·照明光源的优化结果及分析 | 第34-35页 |
·成像景深的优化设计 | 第35-40页 |
·成像景深的空间模型 | 第35-37页 |
·成像景深的约束条件 | 第37-38页 |
·最优景深的数学模型 | 第38-39页 |
·景深的优化结果及分析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靶标图像的预处理技术 | 第41-65页 |
·靶标图像的特点 | 第41-42页 |
·噪声的多样性 | 第41页 |
·边缘的模糊性 | 第41-42页 |
·灰度分布的复杂性 | 第42页 |
·图像噪声抑制技术研究 | 第42-45页 |
·空间域噪声抑制方法 | 第42-44页 |
·变化域噪声抑制方法 | 第44-45页 |
·其他噪声抑制方法 | 第45页 |
·基于局部梯度模判据的混合噪声抑制算法 | 第45-52页 |
·噪声类型的识别 | 第45-47页 |
·多级中值滤波 | 第47页 |
·加权均值滤波 | 第47-48页 |
·混合噪声抑制实验及分析 | 第48-52页 |
·图像增强技术研究 | 第52-54页 |
·空间域图像增强法 | 第52-53页 |
·变换域图像增强法 | 第53-54页 |
·其他图像增强方法 | 第54页 |
·基于模糊推理的自适应分段非线性图像增强方法 | 第54-59页 |
·分段线性变换分析 | 第55页 |
·分段非线性变换组合 | 第55-56页 |
·模糊端点的准确选取 | 第56-57页 |
·图像增强实验及分析 | 第57-59页 |
·图像分割技术研究 | 第59-64页 |
·区域生长与分类合并法 | 第59页 |
·阈值分割法 | 第59-62页 |
·其他图像分割法 | 第62页 |
·阈值分割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62-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四章 图像畸变校正与现场标定技术 | 第65-84页 |
·摄像机的标定概述 | 第65页 |
·二维视觉测量的摄像机模型 | 第65-69页 |
·小孔成像模型 | 第66-67页 |
·线性畸变模型 | 第67-68页 |
·非线性畸变模型 | 第68-69页 |
·图像的几何畸变校正 | 第69-74页 |
·多项式校正模型 | 第69-71页 |
·畸变校正系数的求解 | 第71-72页 |
·像素灰度的插值重建 | 第72-73页 |
·校正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73-74页 |
·基于同心圆靶标现场标定的实时畸变校正方法 | 第74-78页 |
·靶标自定中装置 | 第74-75页 |
·畸变模型及校正原理 | 第75-76页 |
·校正过程 | 第76-78页 |
·实验测试及数据分析 | 第78页 |
·基于标尺刻度特征的现场自标定方法 | 第78-83页 |
·混合畸变模型及校正原理 | 第79页 |
·非线性畸变校正 | 第79-80页 |
·线性畸变校正 | 第80-82页 |
·实验测试及数据分析 | 第82-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五章 基于图像测量的高精度定位方法 | 第84-108页 |
·像素级边缘检测技术 | 第84-87页 |
·微分算子 | 第84-86页 |
·Canny算子 | 第86-87页 |
·亚像素边缘检测技术 | 第87-93页 |
·亚像素边缘检测的基本原理 | 第87页 |
·现有的亚像素边缘检测技术 | 第87-93页 |
·基于特征角点匹配聚类的自适应靶标定位方法 | 第93-98页 |
·特征角点的提取 | 第94-95页 |
·特征角点的匹配聚类 | 第95-96页 |
·区域划分的最小二乘拟合 | 第96-97页 |
·实验测试及数据分析 | 第97-98页 |
·基于残差修剪的激光光斑亚像素定位方法 | 第98-103页 |
·激光光斑的提取 | 第98-99页 |
·几何特征约束的二次残差修剪 | 第99-101页 |
·光斑的定位结果 | 第101-102页 |
·实验测试及数据分析 | 第102-103页 |
·基于块匹配灰度补偿的滑动标尺刻度亚像素定位方法 | 第103-107页 |
·标尺刻度的特殊预处理 | 第103-104页 |
·标尺刻度的块匹配灰度补偿 | 第104-105页 |
·谷点包络的极值近似 | 第105-106页 |
·实验测试及数据分析 | 第106-107页 |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六章 管道静态参数的高精度测量技术 | 第108-128页 |
·基于双激光准直CCD的弯曲度测量方法 | 第108-114页 |
·单激光准直CCD的弯曲度测量 | 第108-109页 |
·双激光准直CCD的弯曲度测量 | 第109-110页 |
·弯曲度的测量实现 | 第110-113页 |
·实验验证与数据分析 | 第113-114页 |
·基于滑动正交双标尺的变锥度内膛参数测量方法 | 第114-118页 |
·滑动正交双标尺的变锥度内膛参数测量原理 | 第114-115页 |
·滑动标尺刻度的准确读取 | 第115-117页 |
·拐点的准确提取 | 第117页 |
·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 第117-118页 |
·测量误差分析及补偿 | 第118-123页 |
·测量误差源概述 | 第118-119页 |
·弯曲度测量误差分析及补偿 | 第119-121页 |
·变锥度内膛参数测量误差分析及补偿 | 第121-123页 |
·测量系统的功能实现 | 第123-127页 |
·上位机的软件结构及其实现 | 第123-125页 |
·系统的硬件结构及其实现 | 第125-126页 |
·测量系统的实现 | 第126-127页 |
·本章小结 | 第127-128页 |
第七章 总结及展望 | 第128-131页 |
·工作的总结 | 第128-129页 |
·工作的展望 | 第129-131页 |
致谢 | 第131-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4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和科研工作 | 第147-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