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目录 | 第10-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0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第二节 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15-18页 |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结构安排及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点 | 第18-20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0-32页 |
第一节 国内外关于创新的文献综述 | 第20-23页 |
第二节 国内外关于技术创新的文献 | 第23-27页 |
·国外关于技术创新的文献 | 第23-25页 |
·国内关于技术创新的相关研究 | 第25-27页 |
第三节 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问题和自主技术创新问题文献综述 | 第27-32页 |
·技术创新效率度量 | 第27-28页 |
·产业维度技术创新的研究 | 第28-29页 |
·区域维度技术创新问题研究 | 第29-32页 |
第三章 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的测度——基于技术创新的视角 | 第32-59页 |
第一节 高技术产业的界定 | 第32-36页 |
·国际上对高技术产业界定的历史和现状 | 第32-34页 |
·我国对高技术产业的界定及拓展 | 第34-36页 |
第二节 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其比较研究 | 第36-42页 |
·选择日本作为分析对象的原因分析 | 第36-37页 |
·战后日本制造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从技术引进到自主技术创新 | 第37-41页 |
·日本的经验总结及可供我国借鉴的启示 | 第41-42页 |
第三节 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是该产业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 第42-59页 |
·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第42-52页 |
·技术创新的产业突破口——产业结构优化层面的分析 | 第52-55页 |
·本节小结 | 第55-59页 |
第四章 基于产业维度的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第59-110页 |
第一节 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实证度量——基于国有企业与三资企业的对比分析 | 第60-70页 |
·模型构建及变量选取 | 第61-62页 |
·变量和数据的处理说明 | 第62-64页 |
·实证结果与分析——国有企业与三资企业对比 | 第64-69页 |
·本节启示 | 第69-70页 |
第二节 影响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主要因素的理论假设与实证研究 | 第70-107页 |
·模型框架构建及原因分析 | 第70-73页 |
·R&D投入、行业内R&D溢出与自主技术创新效率 | 第73-82页 |
·FDI强度与技术创新效率:一个交互影响模型的检验 | 第82-90页 |
·FDI溢出与技术创新效率:基于面板数据的再检验 | 第90-97页 |
·行业特征、FDI溢出效应与自主技术创新效率 | 第97-107页 |
第三节 基于产业维度的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及影响因素的理论总结 | 第107-110页 |
·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影响因素的理论总结:基于产业的维度 | 第107-108页 |
·本章主要结论 | 第108-110页 |
第五章 基于区域维度的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第110-146页 |
第一节 我国高技术产业区域维度技术创新现状分析 | 第110-123页 |
·区域维度发展现状概述 | 第111-115页 |
·区域维度技术创新现状:以新产品产值为度量指标 | 第115-119页 |
·区域维度技术创新现状:以专利申请数为度量指标 | 第119-122页 |
·区域维度技术创新现状的总结 | 第122-123页 |
第二节 高技术产业区域技术创新效率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 第123-128页 |
·区域技术创新的概念及渊源 | 第123-125页 |
·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的构成:文献及分析框架 | 第125-128页 |
第三节 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区域的维度 | 第128-143页 |
·理论模型设定 | 第128-130页 |
·变量选取、处理及数据说明 | 第130-134页 |
·实证结果及理论解释 | 第134-142页 |
·我国高技术产业区域维度技术创新效率影响因素的理论总结 | 第142-143页 |
第四节 高技术产业从区域技术创新到区域自主技术创新的跨越 | 第143-146页 |
·我国高技术产业区域维度自主技术创新的内涵 | 第143-144页 |
·从区域技术创新到自主技术创新跨越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 第144-146页 |
第六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146-150页 |
第一节 本文主要结论 | 第146-147页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147-148页 |
第三节 研究主要不足及展望 | 第148-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57页 |
致谢 | 第157-158页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