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一、企业合并的一般性分析 | 第13-20页 |
(一) 企业合并概述 | 第13-14页 |
(二) 企业合并产生的影响 | 第14-17页 |
1. 企业合并产生的积极影响 | 第15页 |
2. 企业合并产生的消极影响 | 第15-17页 |
(三) 对企业合并进行反垄断规制的理论依据 | 第17-20页 |
1. 有效竞争理论和哈佛学派 | 第17-18页 |
2. 芝加哥学派 | 第18-20页 |
二、企业合并反垄断规制构成的域外考察 | 第20-26页 |
(一) 美国的相关规定 | 第20-22页 |
(二) 欧盟的相关规定 | 第22-24页 |
(三) 德国的相关规定 | 第24-26页 |
三、反垄断法规制企业合并的实质性标准和豁免事由 | 第26-37页 |
(一) 反垄断法规制企业合并的实质性标准 | 第26-32页 |
1. 相关市场的界定 | 第27-29页 |
2. 市场份额 | 第29-30页 |
3. 相关市场的集中度 | 第30-31页 |
4. 其他相关因素 | 第31-32页 |
(二) 反垄断法规制企业合并的豁免事由 | 第32-37页 |
1. 破产公司原则 | 第33-34页 |
2. 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 | 第34页 |
3. 提高经济效益 | 第34-35页 |
4. 提升国际竞争力 | 第35-37页 |
四、反垄断法规制企业合并的程序性标准 | 第37-43页 |
(一) 企业合并的申报 | 第37-39页 |
1. 申报模式 | 第37-38页 |
2. 申报标准 | 第38-39页 |
(二) 企业合并的审查 | 第39-41页 |
1. 企业合并的反垄断主管机构 | 第39-40页 |
2. 审查期限 | 第40-41页 |
(三) 制裁方式 | 第41-43页 |
1. 发布禁止令和罚款 | 第41-42页 |
2. 民事责任 | 第42页 |
3. 刑事责任 | 第42-43页 |
五、我国企业合并的立法现状和完善 | 第43-57页 |
(一) 我国企业合并的现状 | 第43-45页 |
1. 企业合并多由政府主导 | 第43-44页 |
2. 企业合并由外资推动 | 第44页 |
3. 企业合并以市场为导向 | 第44-45页 |
(二) 国内规制企业合并的相关立法 | 第45-47页 |
(三) 完善我国反垄断法律法规对企业合并规制的思考 | 第47-57页 |
1. 关于立法的指导思想 | 第47-52页 |
2. 关于审查、法律责任等具体制度的完善 | 第52-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后记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