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1 导论 | 第14-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3.3 文献述评 | 第21-22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2-24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5 创新之处 | 第24-25页 |
2 国内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历程及融资理论 | 第25-38页 |
2.1 合作社产生的经济机理 | 第25-26页 |
2.2 国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历程 | 第26-28页 |
2.3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历程 | 第28-30页 |
2.3.1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阶段 | 第28-29页 |
2.3.2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现状 | 第29页 |
2.3.3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取得的成就 | 第29-30页 |
2.4 国际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模式及经验启示 | 第30-34页 |
2.4.1 法国农民合作社组织 | 第30-31页 |
2.4.2 德国农民合作社组织 | 第31-32页 |
2.4.3 美国农民合作社组织 | 第32页 |
2.4.4 日本农民合作社组织 | 第32-33页 |
2.4.5 国际经验的启示 | 第33-34页 |
2.5 理论基础分析 | 第34-37页 |
2.5.1 信贷配给理论 | 第34页 |
2.5.2 融资成本理论 | 第34-35页 |
2.5.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35-36页 |
2.5.4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36-3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3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及其对合作社融资的影响 | 第38-59页 |
3.1 中国金融体系发展历程 | 第38-39页 |
3.2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基本状况分析 | 第39-55页 |
3.2.1 正规金融体系(银行、信用社)分析 | 第39-44页 |
3.2.2 非正规金融体系(私人借贷)分析 | 第44-49页 |
3.2.3 正规金融体系与非正规金融体系的比较分析 | 第49-54页 |
3.2.4 非正规金融对正规金融的补充作用分析 | 第54-55页 |
3.3 中国农村信贷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 第55-57页 |
3.3.1 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 第55-56页 |
3.3.2 金融抑制 | 第56页 |
3.3.3 信贷配给结构失衡 | 第56-57页 |
3.4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的影响 | 第5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4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融资渠道分析 | 第59-70页 |
4.1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融资渠道 | 第59-63页 |
4.1.1 社员入股 | 第59-61页 |
4.1.2 社员捐资 | 第61-62页 |
4.1.3 合作社盈余留存 | 第62页 |
4.1.4 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融资渠道的特征 | 第62-63页 |
4.2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外部融资渠道 | 第63-69页 |
4.2.1 正规金融体系(农业银行/信用社贷款) | 第63-66页 |
4.2.2 非正规金融体系(民间借贷) | 第66-67页 |
4.2.3 政策性扶持 | 第67-68页 |
4.2.4 农民专业合作社外部融资渠道的特征 | 第68-6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5 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影响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设计 | 第70-85页 |
5.1 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 第70-75页 |
5.1.1 合作社特征因素 | 第70-71页 |
5.1.2 合作社负责人特征因素 | 第71-72页 |
5.1.3 合作社管理制度因素 | 第72-73页 |
5.1.4 合作社融资历史因素 | 第73页 |
5.1.5 外部金融环境因素 | 第73-75页 |
5.2 研究地区:福建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与融资的概况分析 | 第75-80页 |
5.2.1 福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分析 | 第75-78页 |
5.2.2 福建农村金融市场及专业合作社的融资概况 | 第78-80页 |
5.3 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能力的测量变量 | 第80页 |
5.4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80-81页 |
5.5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81-82页 |
5.5.1 样本选择 | 第81页 |
5.5.2 数据来源 | 第81-82页 |
5.6 研究方法选择与概述 | 第82-84页 |
5.6.1 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法概述 | 第82页 |
5.6.2 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法概述 | 第82-84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6 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渠道的影响因素识别研究 | 第85-107页 |
6.1 研究视角与研究假设的提出 | 第85-87页 |
6.1.1 研究视角 | 第85页 |
6.1.2 合作社内部融资能力的潜在影响及其假设 | 第85-86页 |
6.1.3 合作社正规外部融资能力的潜在影响及其假设 | 第86-87页 |
6.1.4 合作社非正规外部融资能力的潜在影响及其假设 | 第87页 |
6.2 变量测量和赋值 | 第87-89页 |
6.3 样本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89-95页 |
6.3.1 样本合作社的基本概况 | 第89页 |
6.3.2 样本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融资渠道分析 | 第89-90页 |
6.3.3 样本合作社融资能力潜在影响因素的描述性分析 | 第90-95页 |
6.4 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渠道影响因素识别结果及讨论 | 第95-105页 |
6.4.1 内部融资渠道影响因素识别结果及讨论 | 第95-98页 |
6.4.2 外部正规融资渠道影响因素识别结果及讨论 | 第98-102页 |
6.4.3 外部非正规融资渠道影响因素识别结果及讨论 | 第102-105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7 研究的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107-113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107-108页 |
7.2 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能力的政策建议 | 第108-112页 |
7.2.1 从合作社角度 | 第108-109页 |
7.2.2 从负责人角度 | 第109页 |
7.2.3 从政府角度 | 第109-111页 |
7.2.4 从金融机构角度 | 第111-112页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2页 |
附录一: 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渠道调查问卷 | 第122-126页 |
致谢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