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引论 | 第12-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拟解决的问题 | 第13页 |
1.3 总体框架及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5-24页 |
2.1 范希尔理论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2.1.1 范希尔理论 | 第15-17页 |
2.1.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页 |
2.1.3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2.2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 第19-20页 |
2.3 《立体几何》课程研究综述 | 第20-21页 |
2.3.1 欧式几何与立体几何 | 第20页 |
2.3.2 立体几何的教育价值 | 第20-21页 |
2.4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1-24页 |
2.4.1 立体几何思维水平 | 第21-22页 |
2.4.2 前几何思维水平 | 第22页 |
2.4.3 图形应用能力 | 第22-23页 |
2.4.4 语言交流能力 | 第23页 |
2.4.5 推理计算能力 | 第23-24页 |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的开发 | 第24-40页 |
3.1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3.1.1 文献研究法 | 第24页 |
3.1.2 调查法 | 第24页 |
3.1.3 行动研究法 | 第24-25页 |
3.1.4 统计分析法 | 第25页 |
3.2 研究工具的开发 | 第25-38页 |
3.2.1 高中生前几何思维水平测试卷 | 第25-27页 |
3.2.2 《立体几何初步》思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 第27-36页 |
3.2.3 高中生立体几何思维水平测试卷 | 第36-38页 |
3.3 研究对象 | 第38-39页 |
3.4 测试方式 | 第39-40页 |
第四章 高中生立体几何思维水平的提升策略 | 第40-92页 |
4.1 高中生前几何思维水平的数据收集与分析 | 第40-45页 |
4.1.1 高中生前几何思维水平的分布情形 | 第40-41页 |
4.1.2 小学及初中阶段的几何学习存在的问题 | 第41-45页 |
4.2 基于范希尔理论的立体几何思维水平提高策略 | 第45-92页 |
4.2.1 立体几何三大基本能力的提高策略 | 第45-61页 |
4.2.2 基于范希尔理论的教学案例分析 | 第61-92页 |
第五章 数据整理及统计分析 | 第92-103页 |
5.1 立体几何思维水平测试卷的信效度分析 | 第92页 |
5.2 高中生立体几何思维水平的分布情形 | 第92-93页 |
5.3 不同立体几何思维水平的测试结果与讨论 | 第93-98页 |
5.3.1 水平1 | 第93-94页 |
5.3.2 水平2 | 第94-95页 |
5.3.3 水平3 | 第95-97页 |
5.3.4 水平4 | 第97-98页 |
5.4 基于范希尔理论的立体几何教学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 第98-103页 |
5.4.1 实验变量与控制 | 第98页 |
5.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98-103页 |
结束语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7页 |
附录1: 范希尔几何思维水平测试卷(Usiskin等人编制) | 第107-111页 |
附录2: 12年级范希尔几何思维水平测试卷(Atebe编制) | 第111-116页 |
附录3: Fuys等人提出的学生在范希尔三水平模型中的具体表现 | 第116-118页 |
附录4: 范希尔几何思维水平的具体分析类目表 | 第118-119页 |
附录5: 高中生前几何思维水平测试卷 | 第119-125页 |
附录6: 高中生立体几何思维水平测试卷 | 第125-130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0-131页 |
致谢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