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课题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1.1 秸秆资源现状 | 第10-11页 |
1.1.2 微生物降解秸秆现状 | 第11页 |
1.1.3 植物多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1.4 植物多糖的应用前景 | 第13页 |
1.2 红豆杉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红豆杉现状 | 第13-14页 |
1.2.2 红豆杉组织培养现状 | 第14页 |
1.2.3 紫杉醇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多糖分析和紫杉醇的提取 | 第15-17页 |
1.3.1 多糖的分离纯化 | 第16页 |
1.3.2 红外光谱分析 | 第16页 |
1.3.3 气相色谱分析 | 第16页 |
1.3.4 薄层色谱法 | 第16-17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1.5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6 技术路线图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微生物发酵秸秆生产多糖及其分离纯化 | 第20-31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0-22页 |
2.1.1 玉米秸秆 | 第20页 |
2.1.2 实验菌种 | 第20页 |
2.1.3 实验试剂 | 第20-21页 |
2.1.4 培养基 | 第21页 |
2.1.5 实验仪器 | 第21-22页 |
2.2 粗多糖的制备 | 第22页 |
2.3 发酵液中糖含量的测定 | 第22-23页 |
2.4 电镜下粗多糖形态观察 | 第23页 |
2.5 粗多糖的分离纯化 | 第23-25页 |
2.5.1 DEAE-52 纤维素阴离子交换柱层析 | 第23-24页 |
2.5.2 透析 | 第24页 |
2.5.3 Sephadex G-100 凝胶柱层析 | 第24-25页 |
2.6 结果分析 | 第25-29页 |
2.6.1 发酵液中糖含量 | 第25页 |
2.6.2 电镜下粗多糖形态 | 第25页 |
2.6.3 粗多糖的分离纯化 | 第25-29页 |
2.7 小结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分离纯化多糖的结构及抗氧化性测定 | 第31-41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1页 |
3.1.1 实验试剂 | 第31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31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1-34页 |
3.2.1 多糖的电镜扫描 | 第31-32页 |
3.2.2 多糖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32页 |
3.2.3 多糖的组成成分分析 | 第32页 |
3.2.4 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 | 第32-34页 |
3.3 结果分析 | 第34-40页 |
3.3.1 多糖的电镜扫描结果 | 第34-35页 |
3.3.2 多糖的红外光谱分析结果 | 第35-36页 |
3.3.3 多糖的单糖组成 | 第36-38页 |
3.3.4 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分析 | 第38-40页 |
3.4 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分离纯化后多糖对植物愈伤组织分裂分化的影响 | 第41-53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41-43页 |
4.1.1 实验植株选择 | 第41页 |
4.1.2 实验试剂 | 第41页 |
4.1.3 实验仪器 | 第41-42页 |
4.1.4 培养基 | 第42-43页 |
4.2 愈伤组织培养 | 第43-44页 |
4.2.1 外植体消毒和接种 | 第43页 |
4.2.2 继代培养 | 第43-44页 |
4.3 愈伤组织生长状况及酶活性测定 | 第44-45页 |
4.3.1 愈伤组织生长状况 | 第44页 |
4.3.2 PPO酶活性测定 | 第44-45页 |
4.3.3 愈伤组织中紫杉醇含量测定 | 第45页 |
4.4 结果分析 | 第45-52页 |
4.4.1 生长状况情况分析 | 第45-50页 |
4.4.2 PPO酶活性 | 第50页 |
4.4.3 愈伤组织中紫杉醇含量 | 第50-52页 |
4.5 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5.1 结论 | 第53-54页 |
5.2 创新点 | 第54页 |
5.3 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