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 第10-12页 |
1.2.1 国外的相关研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的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1.3 研究运用的主要理论和方法、基本思路 | 第12-14页 |
1.3.1 研究运用的主要理论和方法 | 第12-13页 |
1.3.2 研究的基本思路(含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 第13-14页 |
2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来源 | 第14-22页 |
2.1 社会发展观的历史演变 | 第14-15页 |
2.1.1 以GDP为中心的发展观 | 第14页 |
2.1.2 综合发展观 | 第14-15页 |
2.1.3 可持续发展观 | 第15页 |
2.2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 | 第15-16页 |
2.2.1 实践唯物主义的内涵 | 第15-16页 |
2.2.2 实践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 | 第16页 |
2.3 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民本思想 | 第16-19页 |
2.3.1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历史嬗变 | 第17-18页 |
2.3.2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价值审视 | 第18-19页 |
2.4 中共党人的价值旨趣 | 第19-22页 |
2.4.1 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 第19页 |
2.4.2 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 第19-20页 |
2.4.3 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第20页 |
2.4.4 胡锦涛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 第20-21页 |
2.4.5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 第21-22页 |
3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哲学意蕴 | 第22-27页 |
3.1 人民主体论的发展观 | 第22-23页 |
3.1.1 发展依靠人民的力量 | 第22页 |
3.1.2 发展依靠人民的智慧 | 第22-23页 |
3.2 人民价值论的发展观 | 第23-24页 |
3.2.1 发展必须坚持人民利益至上 | 第23-24页 |
3.2.2 人民是衡量发展与否的标准 | 第24页 |
3.3 人民共享论的发展观 | 第24-25页 |
3.3.1 发展的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 | 第24-25页 |
3.3.2 共享是为了人民的全面发展 | 第25页 |
3.4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观 | 第25-27页 |
3.4.1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 第25-26页 |
3.4.2 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 | 第26-27页 |
4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哲学贡献 | 第27-39页 |
4.1 历史方位的新判断 | 第27-29页 |
4.1.1 新时代的内涵 | 第27-28页 |
4.1.2 丰富了现代性的内涵 | 第28-29页 |
4.2 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 | 第29-30页 |
4.2.1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演变 | 第29-30页 |
4.2.2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哲学基础 | 第30页 |
4.3 三大规律认识的新判断 | 第30-33页 |
4.3.1 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 第31页 |
4.3.2 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的认识 | 第31-32页 |
4.3.3 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 | 第32-33页 |
4.4 唯物史观研究的新范式 | 第33-35页 |
4.4.1 唯物史观的范式转换 | 第33-34页 |
4.4.2 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的人学研究 | 第34-35页 |
4.5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贡献 | 第35-39页 |
4.5.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成果 | 第35-37页 |
4.5.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进路 | 第37-39页 |
结束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