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 | 第11-12页 |
1.3 近红外吸收材料 | 第12页 |
1.4 光热效应治疗肿瘤研究 | 第12-13页 |
1.5 六硼化镧简介 | 第13-15页 |
1.5.1 六硼化镧的晶体结构 | 第13-14页 |
1.5.2 六硼化镧的物理化学性质及性能 | 第14-15页 |
1.6 六硼化镧的制备 | 第15-18页 |
1.6.1 六硼化镧的传统制备方法 | 第15-17页 |
1.6.2 纳米六硼化镧的制备方法 | 第17-18页 |
1.7 纳米六硼化镧的分散 | 第18-21页 |
1.7.1 纳米颗粒的分散方法 | 第18-20页 |
1.7.2 纳米六硼化镧的分散 | 第20-21页 |
1.8 纳米六硼化镧光学性能的研究 | 第21-22页 |
1.9 本论文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第24-28页 |
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 第24页 |
2.2 样品制备 | 第24-25页 |
2.2.1 LaB_6纳米粉体的制备工艺 | 第24-25页 |
2.2.2 LaB_6纳米粉体的提纯 | 第25页 |
2.3 实验反应装置 | 第25-26页 |
2.4 材料表征 | 第26-28页 |
2.4.1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26页 |
2.4.2 扫描电镜(SEM)分析 | 第26页 |
2.4.3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26页 |
2.4.4 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测试 | 第26-27页 |
2.4.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分析) | 第27页 |
2.4.6 ZETA电位及粒度分析 | 第27页 |
2.4.7 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测试 | 第27页 |
2.4.8 氧含量分析 | 第27-28页 |
第三章 LaB_6纳米粉体的制备 | 第28-42页 |
3.1 6LiBH_4+La(OH)_3制备LaB_6纳米粉体 | 第28-35页 |
3.1.1 6LiBH_4+La(OH)_3制备LaB_6纳米粉体温度选定 | 第28-29页 |
3.1.2 6LiBH_4+La(OH)_3制备LaB_6纳米粉体工艺 | 第29-35页 |
3.2 12LiBH_4+La_2O_3制备LaB_6纳米粉体 | 第35-39页 |
3.2.1 12LiBH_4+La_2O_3制备LaB_6纳米粉体温度选定 | 第35-36页 |
3.2.2 12LiBH_4+La_2O_3制备LaB_6纳米粉体工艺 | 第36-3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9-42页 |
第四章 LaB_6纳米粉体分散液的制备及光学性能研究 | 第42-54页 |
4.1 LaB_6纳米粉体的分散 | 第42-47页 |
4.1.1 珠磨条件的影响 | 第42-45页 |
4.1.2 分散剂的影响 | 第45-47页 |
4.2 LaB_6纳米粉体的近红外吸收性能 | 第47-52页 |
4.2.1 LaB_6浓度对近红外吸收性能的影响 | 第47-48页 |
4.2.2 不同LaB_6粉体的近红外吸收性能 | 第48-5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五章 LaB_6纳米粉体的光热性能研究 | 第54-66页 |
5.1 六硼化镧/二氧化硅核壳材料的制备 | 第54-59页 |
5.1.1 六硼化镧/二氧化硅核壳结构纳米颗粒制备机理 | 第55页 |
5.1.2 六硼化镧/二氧化硅核壳结构纳米颗粒的表征 | 第55-58页 |
5.1.3 LaB_6@SiO_2/无水乙醇分散液的近红外光吸收性能 | 第58-59页 |
5.2 LaB_6@SiO_2纳米粉体的光热治疗潜能 | 第59-65页 |
5.2.1 LaB_6@SiO_2的光热性能 | 第59-61页 |
5.2.2 LaB_6@SiO_2的体外光热肿瘤细胞杀伤效果评价 | 第61-6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6-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
个人简历 | 第76-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