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3页 |
1 贿选相关理论辨析 | 第13-19页 |
1.1 贿选概念辨析 | 第13-15页 |
1.2 人大代表贿选认定的辨析 | 第15-17页 |
1.2.1 显性的贿选形式 | 第15-16页 |
1.2.2 隐性的贿选形式 | 第16-17页 |
1.3 我国对贿选的法律规制 | 第17-19页 |
2 人大代表贿选的法律规制的不足 | 第19-26页 |
2.1 立法层面的不完善 | 第19-20页 |
2.2 选举程序特别是间接选举程序的不完善给贿选提供了可乘之机 | 第20-21页 |
2.2.1 代表候选人提名机制的封闭性 | 第20页 |
2.2.2 选举竞争的缺失 | 第20-21页 |
2.3 选举监督制度难以起到预防作用 | 第21-23页 |
2.4 对贿选活动参与人的处罚相对较轻,助长了贿选之风 | 第23-26页 |
2.4.1 对贿选各方的追责较轻或缺少法律依据 | 第23-24页 |
2.4.2 实践中地方对贿选大事化小的处理态度 | 第24-26页 |
3 国外选举监督以及反贿选法律制度比较 | 第26-32页 |
3.1 西方国家的选举监督制度和反贿选法律比较分析 | 第27-29页 |
3.1.1 建立相对完善的法律制度和法律体系 | 第27-28页 |
3.1.2 选举竞争程序和选举观察员程序 | 第28页 |
3.1.3 选举诉讼制度 | 第28-29页 |
3.2 越南的选举监督制度和反贿选法律比较分析 | 第29-32页 |
4 完善人大代表贿选的法律规制 | 第32-45页 |
4.1 完善选举制度 | 第32-38页 |
4.1.1 完善我国人大代表选举的提名机制 | 第32-33页 |
4.1.2 建立我国人大代表选举的竞争机制 | 第33-34页 |
4.1.3 完善选举监督制度 | 第34-36页 |
4.1.4 完善贿选的问责制度 | 第36-37页 |
4.1.5 细化选举程序的各项规定 | 第37-38页 |
4.2 完善贿选发生后的善后处理机制 | 第38-42页 |
4.2.1 参与贿选的人大代表的资格失去问题 | 第38-40页 |
4.2.2 人民代表大会筹备组的法律地位及应用条件 | 第40-41页 |
4.2.3 贿选产生的人大及其选举构成的政府的合法性问题 | 第41-42页 |
4.3 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制度 | 第42-45页 |
4.3.1 设立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最低人数比例标准 | 第43页 |
4.3.2 完善人大代表团法定人数制度 | 第43-44页 |
4.3.3 完善上下届人代会的法律衔接程序 | 第44-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